综合新闻

邓子新:成就事业不能拘泥于眼前利益

  “邓子新”,一个让上海交大生科人为之骄傲的名字!他的头衔很多,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团队的成果和荣誉更多,DNA骨架上的硫修饰,开辟了DNA研究新领域,井岗霉素的基因捕捉与组装合成,更是蝉联“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而对于所有生科人来说,他只是大家心目中和蔼可亲的“邓院长”。

  差不多一年前,“邓院长”的称呼取代了“邓院士”。“为生命学院的发展尽责,为生科人效力”成了他本就忙碌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为院长,他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生命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再次跨越积蓄力量、夯实基础。目前,生命学院正在借学校文化建设的东风来提升学院文化内涵,为此,学院学生记者采访了邓院长。

  营造氛围,凝练特色,持续推进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在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但其在国内外所具有的影响和“蓬勃”的发展势头却令诸多同行羡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生命学院所拥有的一批治学态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著名学者,以及一批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更离不开生命学院一直潜心营造的学院文化。

  “注重营造宽松的氛围,为优秀的人才开‘绿灯’、创条件,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开创新事业, 这是我们生命学院的传统,”邓院长说,“我们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优秀的高端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对所有的老师提供人文的关怀。”

  他强调,“能够让所有的老师感受到身处生命学院的温馨,这也是一种凝聚力的体现。一个团结凝聚、配合默契的团队能够为其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空间,反过来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和奋斗又能够进一步将这个集体打造成一个更加优秀的团队。”

  目前,生命学院正在进一步研讨资源配置方案的改革,改变原先“年度量化考核”的方式,力求克服某些“浮躁、功利”的弊端,鼓励教师安心于教学、科研,精心孕育大的教学科研成果,尤其是鼓励和引导产生标志性、有影响的成果。

  多年的留学经历,让邓院长深刻感受到国内生命科学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如何营造氛围,推动学院国际化,将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国内、引入交大、引入生命学院是他一直努力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只有‘走出去,请进来’,知己知彼,才能发展,才有进步!”

  “国际学术大师来访、交流、讲座,可以让我们的老师们开眼界,让我们的学生们开眼界,听听人家的想法,看看人家的做法,可以吸取先进的东西为自己所用。”邓院长认为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合作是推进国际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一步,也是推动学院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交叉协作,博采众长,打造具有交大特色的一流学科平台

  邓院长上任以来大力推进学院内外的交叉协作,重视团队效应。他常说,“大家不要拘泥于经费、排名等眼前利益,而是要重视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项目的新颖性和前瞻性,进而充分利用各自团队的研究优势进行交叉协作、分头实施。” 他经常以院内多个团队间甚至与院外团队成功合作方显“亮点”的例子印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浅显道理。他总是特别强调,“在公开场合如网页或奖项介绍时,千万不能忽略使用‘某某团队’的名义,而只是使用‘某某个人’的名义。别小看‘团队’两个字,它是整个集体共同努力成果的体现,是一种凝聚力或合力文化的体现;若少了”团队“这二字,就变了味,既不合理,也不利于团结协作,更不利于事业持续发展和上升。”这种独特而富有远见的战略眼光无疑会为生命学院的人才积累、团队凝聚和快速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邓子新院长看来,交叉协作的着眼点是打造一流的具有交大特色的生命学科公共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包括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涵盖非物质资源,比如人文创新精神和思想的交流。他甚至认为,交叉协作不能只局限于生命学院内部,而应集中整合学校相关学科的优质资源,对任何团队或个人,任何事业或使命,都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群策群力,方能显现平台的效果。他认为,自学校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正式合并以来,医、工、理多学科交叉亮点凸显,学校发展驶上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生、农、医、药学院,还有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Med-x研究院更要加强联合,促进协作,推进医工(理)交叉,齐心协力构筑生命学科共同的大平台”。他说,“我认为,推动相互包容、相互借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文化既可推动重点发展,又可以点带面,避免顾此失彼,才能真正充分用好全校生命科学相关人才及团队这个庞大的知识库和思想库,共同为教学科研这两个密不可分的中心服务。对生命学院而言,如能推动与相关学院或单位合作,产生共同的教学科研成果,不管是谓‘主’还是谓‘次’,都会被视为成就的体现而加以鼓励。对于那些通过‘单打独斗’明显不能实现或取得的成果尤其如此。”

  就生命学院而言,目前已经形成了几大主要研究方向,从自由发展阶段进入到需要布局打造优势团队和方向的发展阶段。“更有目的地引进人才,有计划地发展新的研究方向,有规划地打造重点科研团队,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学院的综合实力,加快我校生命科学的总体发展速度。”目前,学院已形成共识:生命学院要发展,必须凸现自身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色”。要准确定位,要与众不同,将学院自身的发展结合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挥学院独特的作用和影响。“要充分利用我院的人力物力,联合相关院系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交大生命科学的学科发展,从而奠定我校生命学科在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持续发展的根本

  年轻有为的邓院长,生长在湖北一个异常贫困的山区,年少时更因家庭成分的关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遭遇过很多的挫折和苦难。但是他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在顺境中自律,在逆境中自强,乃是成功者成长和成才的普遍规律。”这是邓院长在经历了人生波折后的金玉良言。在那个出国潮不断高涨的时代,邓院长更是毅然顶着压力回到祖国,在百废待兴的生命科学领域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不平凡的经历让邓院长对于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一流的生命科学人才具有独特的见解。

  “时代背景不同,国家地位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所有这些客观因素都使得现在的学生与我们求学时的感受和态度不尽相同。”邓院长坦诚地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也许都不能深入体会到‘逆境磨难有时也是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但这并不是说年轻一代或是所谓的“80后”、“90后”同学是温室中的花朵。相反邓院长觉得他们思想尤其活跃,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也更喜欢创新。不过“仍需要加强对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 他引用唐文治老校长的名言“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从优秀的师长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从同龄人身上收获友谊和长处,不断成长、完善自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有些学习过程虽然漫不经意,却可以偏爱有心人,成就第一等的人才。

  此外,对于实验室文化建设、研究生能力培养,邓院长更是颇有心得。“一定要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文化。”首先,实验室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精神, 尤其是创新的激情。邓院长认为,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性研究,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是无法提前计划的,探索科学就是探索未知。“一流的科技人才和闪光的科技成果往往都是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凝练出来的。”其次,实验室的文化应是一种互动交往的团队文化,师生之间好的一些方面能够相互影响。从实验室整体来说,大家来自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每个人在实验能力、创造能力、科研灵感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每个人都可以并应该学习别人某一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成就自己。

  最后,邓子新院长用“修德厚爱,健己惠人,强队谐群,凝特聚优”概括了他的治院理念和目标。这十六个字,是他从自己不同寻常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成功心得,更是对所有生科人的希望和期许!

生命学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