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仁济医院成功治疗一胃巨大恶性间质瘤患者
近日,一位84岁的胃巨大恶性间质瘤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成功接受了手术,肿瘤大小为9.5CM*6.5CM*5CM,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现已痊愈出院。数月来,这位病人曾因胃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往返于本市各大医院就诊,鉴于手术风险和全身情况,家属一度想放弃治疗。但是随着症状的不断加重,患者出现了严重贫血,手术切除病灶控制出血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选择。最后,患者慕名找到仁济医院普外科曹晖教授,经过精心缜密的方案设计和处理,手术十分成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常常因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不典型而被忽视,近十余年来,才逐渐被认识并得以重视。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GIST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即便是完全切除,术后的中位生存期也仅有5年。手术治疗复发性或者转移性GIST通常无效,而替代的全身性治疗手段如化疗或放疗效果甚微,晚期GIST的生存时间仅为1年,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仁济医院普外科曹晖教授带领胃肠专业组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对这一疾病的研究临床和基础研究。迄今为止,完整收集的GIST病例数已经超过200例,其样本量在国内名列前茅。通过对所有病例的细致整理和长期随访,该课题组已经建立了包括临床、影像、病理、随访资料在内完整的数据库。同时,“完整数据库研究方案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资助。数据库的建立为GIST的科研工作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对患者的术后随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课题组成员在GIST的早期诊断、合理术式的选择、术前新辅助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对部分进展期患者采取联合多脏器的扩大根治手术;对部分早期患者采取缩小的乃至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治疗。这些针对不同病期选择的个体化手术方式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使得GIST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提高到95.2%、87.9%和78.5%,居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 ,该课题组陆续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在分子靶向药物格列卫的辅助及新辅助治疗应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与诺华公司及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已经成为中华慈善总会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GIPAP)的少数几个注册医疗中心之一,不断向GIST的患者提供医疗援助。
曹晖教授提醒,一旦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胃部不适、胀痛等胃病症状,切不可自行盲目服药,必要时上医院就诊,进行胃镜、CT等检查,以排除胃肠道间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