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钱学森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纪事
1929年7月 十八岁的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二部(理工科)毕业后,决心学习工科,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考入上海的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总分396分,名列该学院新生第三名。9月注册入学,注册号为469,入学保证人交大职员汤书年,入校后参加交通大学北京师大附中同学会。
1930年暑假 钱学森因患伤寒病在杭州家里卧病一月有余,后因体弱请假休学一年,直至1931年9月重新来校,就读机械工程学院二年级。在休学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
1931年9月 休学期满回到学校,钱学森开始接触到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参加过多次小型讨论会,从那里他知道了红军和解放区的存在。小组的领导人乔魁贤,是当时交大数学系的学生,小组还有许邦和、袁轶群和褚应璜。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组织筹备管弦乐队,由袁炳南负责筹备事宜,延请工部局音乐队德国人海斯特(C. J. Van. Heyst)为指导。钱学森参加弦乐队,担当和弦(Euqhony)手。随队员于每周二、四、六在音乐室练习。
1933年4月8日 交大成立37周年纪念典礼于文治堂举行,典礼中颁发学生奖品,受奖者总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兼品行端纯者,钱学森、钱钟韩等9名学生获奖,免缴本学期学费。
1933年6月 钱学森参加全校期末考试,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其中“水力学”试卷6道答题,钱学森全部做对,只是在最后一道题的运算步骤中,将“Ns”写成了“N”,掉了一个“s”,得96分。
1934年2月27日 交大管弦社正式成立,并试行合奏,各成员所演奏之乐器有:钢琴叶恭纫、茅于文,第一提琴手华美熙、第二提琴手许锡缵等,笛子胡晓园、奏和弦钱学森。
1934年6月 即将毕业的钱学森、张光斗、徐人寿、倪文杰等人当选为中国斐陶斐学会会员。该会会员入选条件严格,大学毕业班人数在50人以下者,每10人选1人,在50人以上者增选1人,入选者必须在校连续7学期(最后一个学期不计)成绩均在85分以上,操行最近3个学期名列甲等。
1934年6月15日 召开交大上海本部第四次教务会议。会议审订了各项奖励学生名单:学期免费奖钱学森、钱学榘、张光斗等11名。
1934年6月30日 举行第三十四届毕业生典礼。钱学森毕业于本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门,总平均分数89.10分,为机械工程学院第一名。
1934年下半年 钱学森考取清华留美官费生,专业是航空工程。依照清华关于留美学生的规定,他在1934年-1935年到杭州笕桥飞机厂实习,又到南京、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最后到清华大学拜访导师王士倬。
1935年8月 钱学森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
1935年1月 本校1934届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钱学森,在航空委员会编辑的《航空杂志》第五卷第一期上发表论文《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该文通过气船与飞机在飞行效率、结构效率及旅客安适等方面的比较,指出气船将来的发展途径和改进余地,认为气船容量大、安全性可靠,具有发展前景。
1947年 校友钱学森回国探亲,应邀到母校演讲。
1947年8月 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聘请回国探亲的钱学森接任交通大学校长,钱学森以“责任甚重”婉拒,没有就任。
1955年10月22日 钱学森来校参观。钱学森博士和夫人蒋英及两个孩子于1955年9月17日登上美国“克莱弗兰总统号”轮船回国。钱学森在彭康校长、陈石英副校长陪同下参观了学生宿舍及实验室。25日,与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进行座谈。
1955年10月25日 钱学森又应邀再次回母校与学校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30余人举行了座谈会,会上钱老以亲身经历及回到祖国的感受,阐述了祖国科技发展有无限广阔的前途的观点,并对他近期正在从事的科研情况向教授们作了介绍。
1958年12月31日 在钱学森的直接指导下,上海筹建中国第一家非军队编制的火箭研究院,对外命名为“上海机电研究院”。校动力系王希季教授任院总工程师,教师潘先觉任首枚探空火箭主任工程师,又从交大(上海部分)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参加研制。
1960年2月19日 中国科学院“581工程”火箭主任工程师、交大1956年毕业校友潘先觉等经过调整修改简要化了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全国震动。4月28日,钱学森陪同聂荣臻元帅冒雨来到设在上海江湾机场内的简易火箭试车台,视察火箭主发动、热试车。钱学森即席发表感想:“中国人不比美国人差,我们在美国初期干的时候,也和这次差不多。中国人不必自卑。”
1979年11月9日 钱学森应邀来校与教务处、科研处、各系负责人举行座谈。座谈会由范绪箕副校长主持。会上,钱学森就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当今科学研究的方向,如系统工程,集成光学、力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以及控制论等方面阐述了见解,还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有关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方面的问题。李东波副校长出席座谈会并代表学校赠送钱学森“饮水思源”纪念铜牌一块。
1983年6月17日 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学校前副校长陈石英教授(一级)因病逝世,享年93岁。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送了花圈。
1984年4月8日 交通大学建校88周年校庆日。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暨上海分会正式成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给大会发来贺信。陆定一、钱学森、汪道涵等当选为校友总会名誉会长,朱物华当选为首任会长。
1984年12月10日 上海交大学生社会工程研究会成立,王宗光任名誉会长,周抗任顾问,15131班学生陈龙担任首任会长。钱学森为研究会发来贺信。
1989年10月22日 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三届理事会在北方交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和部分分会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同意钱学森学长“关于辞去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的请求”……。
1991年10月16日 1934级校友钱学森在北京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学校掀起热爱科技、向老学长钱学森学习的热潮。11月1日,校党委书记何友声为学生近300人作《向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钱学森同志学习》的首场报告会。校团委决定 11月8日为全校团员组织生活日,主题是:学习钱学森,深化班风建设,使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深入人心。
1989年11月 1934级毕业生毕业55周年纪念时,钱学森撰写《回顾与展望》一文,详细的回顾了他在母校生活五年中的一些感受,称赞上海交大是“把麻省理工学院搬到中国来了”并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文章中还与级友共勉“在而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还要尽力做出贡献。”
1992年11月2日 交大1934届校友、中科院学部委员钱学森在《科技导报》上看到上海交大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朱章玉教授创立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报道后,写信给朱章玉,赞扬他在微生物利用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希望能在下个世纪把利用微生物的工业办成像宝钢那样的大企业,生物技术必将成为上海交大的一个专业系”。
1993年3月2日 党委书记王宗光和生物工程与技术系主任朱章玉等在京前往国防科工委钱学森办公室,请钱学森秘书涂元季转达对钱老的问候。
1993年3月 钱学森为《34级毕业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撰文。他认为“下个世纪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将同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出现继当今的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即以生物生命技术为龙头的产业革命”,建议“母校要面向21世纪设置一套新时代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国家在下一世纪所需要技术人才”。文章最后,钱学森再次叮嘱:“总之,母校要面向21世纪!”。
1996年12月1日 校长翁史烈代表上海交大全体教职工致信祝贺钱学森学长85寿辰。贺信说,钱老致力于中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凡数十年,孜孜为学,成就卓著,德高望重,世人同仰,亦为母校荣耀、我辈之楷模。
2001年12月11日 为庆贺人民科学家、1934届校友钱学森90寿辰,学校举办了“民族英雄,科界楷模——庆贺钱学森90诞辰”专题展览。展览共22个版面,分为17个小标题,以钱老90年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以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历史档案、照片、图片等资料为素材,其中包括钱学森少年时与父亲的合影、就读交大时的一份水力学试卷、在校时获得的奖励证书、毕业签名、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毕业照、1955年回国时的照片、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各类奖励证书及其部分手稿等。该展览在徐汇、闵行两个校区同时展出,数万名师生员工前往观看。
2001年12月16日 “庆祝人民科学家钱学森90寿辰座谈会”在浩然高科技大厦举行。副市长严隽琪出席座谈会。钱老发来殷殷寄语:
“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要继承和发扬母校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21世纪,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座谈会上,校长谢绳武作了题为《学习钱学森精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报告,校友王希季、陈能宽、吴自良、罗沛霖、匡定波、龙乐豪、何友声、翁史烈等畅谈学习和发扬钱老的高贵品质和“两弹一星”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感想。座谈会还展示了由万名师生签名的颂扬钱学森高尚品质的诗文长卷。庆祝活动还有校学联与研联向同学征集的生日祝语,制成贺卡及贺信寄给在京的钱老;学生庆祝钱学长90寿辰的演讲会;请院士们作的系列学术报告;两弹功臣聚会《文汇报》社庆祝钱老90寿辰的活动;邀请跟随钱老20多年的秘书涂元季中将作《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学长的科学成就及人格魅力》的报告。庆祝活动在上海交大进行了一个月。
2003年4月2日 上海市教委和学校在包图演讲厅联合举办报告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秘书涂元季作题为《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与思想风采》的报告。
2003年12月24日 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本校举行,谢绳武、钱永刚和钱办两位秘书分别代表本校、钱学森夫人和钱学森办公室三方签字。
2004年1月11日 马德秀、谢绳武等校领导赴京看望钱学森等知名校友。
2004年3月5日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工作委员会成立暨涂元季、钱永刚兼职教授受聘仪式举行。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工作委员会由谢绳武任主任委员,沈为平、涂元季、钱永刚任副主任委员,委员14名。
2005年4月7日 由本校党史校史研究室选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一书在上海图书馆举行首发式,并联合举办东方讲坛“钱学森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副书记潘敏,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校史编委会主任王宗光,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于景元,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研究员赵少奎等出席首发式。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先生也专程来沪参加首发式。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主持首发式。
2005年10月24日 由上海交大、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5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校党委书记马德秀、钱学森的学术助手涂元季、钱学森办公室秘书顾吉环、钱学森家属钱永刚和校内外有关专家,以及师生代表150多人出席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潘敏主持会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匡宇、钱学森办公室涂元季将军、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邵敏华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座谈会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主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710所研究员于景元、第二炮兵第四研究所研究员赵少奎、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等先后在会上发言。马德秀在会上讲话,号召全校师生要努力学习钱老的4种精神,即赤诚忠贞、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忘我投入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不断进取、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座谈会上,马德秀书记还向赵少奎、潘君祥、范文海和吴望文4位同志颁发了“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特聘专家”的聘书。
2006年12月8日 上海交通大学在闵行校区隆重举行“钱学森科学思想文献图片展开幕式暨钱学森系列学术著作首发式”。上海交大老校长谢绳武、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潘敏和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出席了两个仪式的活动。
2006年12月9日 钱学森老学长95周岁华诞之际,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老校长谢绳武、党委副书记潘敏等一行专程赴京看望了钱学森学长,并衷心祝愿钱老健康长寿。
2006年12月11日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九十五华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编辑出版了一批钱学森研究著作,其中有“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钱学森的原著《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工程控制论(新世纪版)》、《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水动力学讲义手稿》》、《论信息空间的大成智慧——思维科学、文学艺术与信息网络的交融》,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合编的《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研究》,王英编著的《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陈华新主编的《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潘敏主编的《钱学森研究(2006)》,以及戴汝为编著的《社会智能科学》等十本著作,这是给钱学森九十五华诞献上的生日礼物。
2007年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拟定钱学森文献实物征集可行性研究报告、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钱学森图书馆重点特色陈列设计方案。7月,完成《钱学森图书馆征集、陈列与布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送教育部,教育部审核同意后转送财政部。
2007年8月 钱馆筹建办、上海交大出版社承办上海书展主题展“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96岁高龄的钱老专门为本次书展题写了“读书”二字,展厅内定时循环播放专题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该主题展成为2007年上海书展最受广大读者青睐的亮点。
2008年5月14日 国家发改委正式通过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原则同意钱馆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核定总建筑面积和工程建设总投资。
2008年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编撰《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