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席泽宗院士作客我校“文治讲坛”
2007年11月08日
多年以前,他是一个仰望夜空的孩子,就像你我曾经的童年。多年以后,一颗小行星因为他而有了名字,他的故事因为小行星而更加灿烂。
11月7日,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席泽宗院士作客“文治讲坛”,和我校师生畅谈小行星发现的历史、命名和现实意义,并现场与师生交流互动。席泽宗院士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长期从事天文学史的研究,涉足于天文学思想、星图星表、宇宙理论、外国天文学史等许多重大方面。尤其是1955年发表《古新星新表》,充分利用中国古代在天象观测资料方面完备、持续和准确的巨大优越性,考订了从殷代到公元1700年间的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文中提出了鉴别新星的七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两条标准,讨论了超新星的爆发频率,成为这方面空前完备的权威资料,长期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曾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并被聘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现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顾问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是国家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四位首席科学家之一,曾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2000年度科技进步奖。2007年4月2日,国际永久编号为第85472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他的名字命名。
席泽宗院士访问我校期间,马德秀书记会见了席泽宗院士,人文学院黄伟力书记、江晓原教授、关增建教授参加了本次讲坛。
人文学院
0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