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情谊·传承

F0501001 陆毓颖

  大约一年前,我因为父亲的关系有幸拜读了江泽民传《他改变了中国》,虽然只是浏览了一遍,但对江泽民同志传奇而充满奋斗精神的人生历程可谓有所了解了。现在阅读了《江泽民同志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其中的许多照片都是我所熟悉的,但他与母校恩师、校友、同学之间的种种情谊,却是原先我所不曾知悉的。

  江泽民同志在新中国诞生以前,身为一名交大的莘莘学子,就已经积极投于学生运动、地下党工作等革命事业中去,从交大毕业后,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工程师,他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改而为己所用,在他所工作过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上海制皂厂、一机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机部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等单位中,江泽民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之所以经常能够得到采纳、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不仅仅是因为他本身战略性的智慧眼光、其意见的前瞻性和建设性,也出自于母校交通大学电机系给予他的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思维模式,以及在参加由上海交大师生所掀起的学生革命运动中所磨练出的赤诚爱国之心。所有的这些支持起一个改变了中国的人物,并谱写了他传奇一般的人生!

  传递精神的事业

  教师是一份伟大而神圣的工作,尤其是高等学府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民族精神之精髓与命脉的传承。在江泽民同志就读大学的年代,高等教育之精英性尤盛,他的执教讲师都是当时业界的权威、知名学者、老学究,他们所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与人文关怀,也正因此,书中所提及的多年之后,江泽民同志身为国家主席,向曾经细心指导过自己的一位位恩师执信问候,细心关照,便可见得上海交通大学前辈教师的可佩可敬,师生之间的情谊已经超过了普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尤以江泽民同志与朱物华先生的交情而论,无论是走访拜谒、虚寒温暖,还是学术讨论,似乎都能从文中感受到一股渗透入血脉的深切纽带。一封两行长的唁电可能不算什么,但百忙之中得讯上心诚以致哀,确是难能可贵的,这不仅表现了江泽民同志尊师重道的高尚情操,更体现了一位交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所留下的、跨越了时空的、深刻而优美的印痕,若是没有将育人立德的目标时刻挂在心头这是极难做到的,我想,这也是我们当今的交大师生所务须追求的。

  一位革命者

  阅读了书中“相聚莫斯科”一章使我不禁感到了一阵寒意:这就是革命者的生涯!两个挥手作别的革命者,面对将要来临的艰巨考验,能否继续生存尚成问题,更莫谈在某个地方某个场合再度相会。这不是巧合,而是奇迹,是命运女神开的一个小小的善意的玩笑,以奖励在过去的革命岁月中顽强生存至今的顽强者!更为戏剧性的是,他们的重逢地点是远在祖国万里之外的莫斯科大学的餐厅,这样的巧合不仅令人喜出望外,更令人觉得这是对经历过风浪的革命者的回馈——因而一股寒意袭上心头,校友间的重逢竟能如此令人惊诧!

  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位对江泽民同志来说非常重要,甚至对于他的政治生涯不可或缺的校友,汪道涵同志。1949年,当时年仅23岁的江泽民在上海益民食品一厂遇到了这位时任华东工业部部长的长他11岁的校友,之后江同志的多次晋升都得到了汪校友的举荐,如同千里良驹终于得遇伯乐,从此光芒四射,难以限量。我认为,这也是一所一流大学能够给予我们的强有力的人力后援,我们的母校恰恰就能提供这种保证,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社会氛围不同以往,不仅仅是浮躁,一旦形成了刻意地希望多结识一些人的想法,即使是校友、学长学弟之间的纯洁关系都无法保持洁净,仿佛一层假面具的泥塑渐渐地被覆盖上来,这时候,或许就应该利用每个高校自身特定的文化氛围来加以诱导,若非如此,很难保证在大学期间能够交到真心挚友,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向不可预计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多年后形同陌路,而另一些则会在重逢后倍感亲切甚至胜于往昔,就好像江泽民同志与余力同志那样。

  以上种种,仅是随感而谈,读《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抒一己之见罢了,我想这本书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一颗饮水思源、不忘本的心,时刻记着我从哪里来,谁培养了我,什么才是同事、同志甚至战友之间最真挚的情谊,给予新时代的人们如何建立这种情谊的点点思考与提示,仅此而已。

  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历经了110年的风风雨雨,但她未来的路还很长,思源·志远,薪火传承,还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