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学术讲座

空间科学和载人航天应用
— 大师讲坛第117期

顾逸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科技委主任。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主任、光电院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现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顾问、两个天文卫星——宇宙变源监视器(SVOM)和爱因斯坦探针(EP)任务工程总师。作为学部战略研究组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战略研究。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物理类),1993年之前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宇宙射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领导建立了我国高空气球技术系统并组织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和探测,1992年之后主要从事载人航天空间科学和应用领域的总体设计和任务实施,1994年到2009年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顾逸东院士于1977年倡议和推动发展中国高空科学气球,领导了中国科学气球系统的建立并解决了其中关键技术问题,奠定了相关技术基础,推动了高能天体物理起步和发展,是中国科学气球及科学探测领域的开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的载人航天应用体系,创造性地解决了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科学与工程的结合问题,组织领导数十个单位的千余名科技人员圆满完成了50余项空间对地观测、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空间天文、空间环境等任务,有效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解决了国家急需的空间应用需求,引领了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并取得重大效益。他领导了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的规划论证,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一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四项,以及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

本次讲座将介绍空间科学的兴起、发展,空间科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内涵、重大成就和国际发展态势,指出21世纪的空间科学将促进对物理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认识的重大飞跃,空间科学应当作为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和航天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介绍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现状、发展机遇、面临挑战、目前规划和正在推动的空间科学项目。

结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情况,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基础物理研究、空间天文探测、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应用和空间地球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科学和应用各领域的研究布局和研究设施。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