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科学家精神”如何融入大学思政教育?这场高端论坛专家们各抒己见[图]
周到上海
周到上海报道 “教师是神圣的,讲台是神圣的。对一个教师最重要的评价是来自于学生。老师最大的喜悦就是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和民族强盛奉献终生的学生。”
7月18日,在“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暨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刘西拉教授坦言尽管自己不是一个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但是很多专业课教学的观点和思政课教师是一样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的一代是关系到我国前途的一件大事也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来自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浙大、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多个省市高校的专家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讨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政理论课教师素养的提升以及思政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
顾海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科学家精神得到提炼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科学家精神的教育除了强调求真、求善、求美之外,还要注意求实、求新。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强调科学性和人民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
逄锦聚教授认为,如何把科学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学界还讨论研究得不够,此次论坛主题就是一个创新。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精神内化到科学家身上就表现为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我们要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既具有科学精神同时也具有人文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在教材建设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第二,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第三,建设好教师队伍。将科学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师是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理论课是关键课程,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这次论坛的主题体现了这两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素质,才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需求相对接,才能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相对接,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要求相对接。
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一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将思政教育和大学精神相结合,初步奠定了将思政教育和科学家精神教育相结合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相关系列课程框架和体现不同侧重的现场教学点。启动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开拓思政理论课教师眼界,增强创新意识和使命责任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