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横跨文、理、工、医学科领域

上海交大探寻汉语特色的言语障碍解决之钥

《中国科学报》报道 近日,获批为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建设及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开题。这一研究项目将横跨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探索精神障碍人群的言语语言大脑加工机制,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心灵的窗户。言语听力能力受损不仅会给患者的日常交流造成阻碍,还易导致社交孤立、焦虑、抑郁等心理认知问题。而且,言语障碍人群不在少数且类型多样,急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然而,我国言语康复事业起步较晚,存在专业服务人员稀缺、评估工具尚不完善、干预手段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健康评估》预计,未来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然而,与抑郁症这种心境障碍(狂躁症、抑郁症和躁郁症等)类似,同样影响我们健康的还有诸如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孤独谱系障碍(自闭症)等许多精神疾患。

近年兴起的言语病理学和人工智能学科,为精神障碍智能诊断和认知神经疗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整合院内语言学与语料库等相关交叉领域的团队,创立了语言、智能与神经科学研究基地,组建言语—语言—听力研究中心,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言语—语言—听力科学发展,向语言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这一战略目标前进。

“在学科交叉中研究‘言语—语言—听力’内在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表示,研究人员将以语言学为立足点,联合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通过建设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对患者的言语语言及神经行为数据进行标注和分析,探索精神障碍人群言语产出和感知异常的成因,为相关脑科学机制障碍人群的临床诊疗和干预提供支持与服务。

领衔主持这项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丁红卫表示,该研究重点将由最初的言语障碍人群拓展到精神分裂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障碍患者,通过眼动和脑电等最新实验技术手段,通过对比不同人群间语言理解加工机制的异同,揭示汉语母语者语言认知困难的症结所在,推动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汉语特色的障碍诊断、治疗和康复体系。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李春波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还将利用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多模态联合建模和统计,初步实现智能诊断,有效促进精神障碍等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

参与此项研究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言语语言听力科学系和神经行为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扬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追逐星辰大海,在更多领域走向国内乃至国际前沿。”

“服务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主攻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丁红卫对开展这项跨学科学术研究有着自己的展望和见解。她表示,将加强国际化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战略,既重视应用研究,也兼顾基础研究,把探索学术前沿与服务社会作为己任。

《中国科学报》 (2018-01-16 第3版 学术)

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