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不负嘱托,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回访记2023年11月25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拍摄的形如鹦鹉螺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方喆摄张江高科895孵化器成果展示区的查湃智能工业级水下机器人。本报记者邢千里摄上海交通大学张江公共仪器平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集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于一体。本报记者袁婧摄本报记者许琦敏储舒婷吴金娇初冬的暖阳中,30年前曾是阡陌农田的张江科学城,今天已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张闪亮名片。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调...2023年12月04日文汇报
-
潜心研究,造就胸怀使命感尖端人才
航拍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本报记者赖鑫琳摄高校科研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必须紧紧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始终坚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加速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充分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本报记者徐瑞哲李蕾黄海华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参观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2023年12月04日解放日报
-
交流互鉴:从中国戥子秤到日本银秤
萨日娜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学史、丝路文明与中外科技交流、中外计量比较等方面研究,著有《东西方数学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发表论文多篇。演讲人收藏的清代同仁堂药铺使用过的戥子秤,秤盒内藏两杆秤。资料图片演讲人收藏的部分戥子秤,其中最小者长度仅有6厘米。资料图片江户戥子工匠守随氏(上组)和神善氏(下组)的作品。资料图片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科技...2023年12月02日光明日报
-
交大落户崇明?新校区实为共建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与世界级生态岛画风不违和
崇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交通大学崇明校区设计方案规划正在公示中。那么,上海交大就要落户崇明岛了?项目效果图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1日获悉,交大即将落户崇明陈家镇东滩地区,以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为主体。根据昨天起公示的校区设计方案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崇明校区占地面积约350亩,规划建筑面积159576平方米,设计方案遵循科技与自然共融的理念,未来将建成一座生态低碳、空间开放共融的共享校园。项目效果图可以说,这一画风与世界级生态岛高度和谐,毫无违和。早在5年前,崇明区和上海交大就签署了战略合作框...2023年12月01日上观新闻
-
《静夜思》《游子吟》……他将中国人熟悉的唐诗入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在他的笔下有了形象之美、画意之美。11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诗情引碧霄——戴敦邦图释唐代诗歌展”上,85岁的国画家、上海交大教授戴敦邦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我的一些诗意图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横七竖八的瓶碗坛罐,就来源于暴风雨的时候,家里的真实写照;画‘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时,我在江南水网交错的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只要唤起贮存在头脑里的形象记忆即可,...2023年12月01日央视新闻
-
Shanghai, Singapore join hands in making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megacities
The"SongofOurHomeland"China-ASEANInternationalMediaTour2023visitstheSJTUAsia-PacificGraduateInstituteinSingaporeonFriday.TheSJTU-APGIwasincorporatedinJune2019,whichisanextensionofSJTU'seducationandresearchefforts,aswellasaplatformforoverseasresourceintegrationandinternationalization.[Photoprovidedtochinadaily.com.cn]IncertainreservoirsinSingapore,peoplecanspotseveralfloating"swans".However,thesearenotrealswans,butratherroboticdevicesdisguisedasswansforwaterqualitymonitoring.Theselow-costauton...2023年11月29日中国日报
-
国内首艘自主研发的新型耙吸船载多功能无人测量艇开工建造
11月29日,记者获悉国内首艘新型耙吸船载多功能无人测量艇近日开工建造。该艇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内首艘采用全电力推进方式的船载多功能无人测量艇,填补了我国疏浚行业船载无人测量艇的空白。该艇采用“自主设计、国内建造”方式,由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总包、中国船级社武汉审图中心设计图纸审查、常州玻璃钢造船厂建造。是中交上航局重大科研立项,主要是为了解决中交上航局在服务“一带一路”项目疏浚测量时效性不强和提升数据质量的迫切需要。作为我国首艘自主研发的新型耙吸船载多功能无人测量艇,面向国际科技...2023年11月29日央视新闻
-
上海交大启动“国优计划”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11月2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国优计划”启动会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2023年7月,教育部启动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组织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上海交通大学是首批试点高校之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签约现场。上海交大...2023年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
叶军院士获颁上海交大“睿远科技大奖”
11月22日晚,首届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数学与物质科学奖颁奖大会举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友叶军作为获奖人,领受了这一来自母校的最高科技荣誉。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和“睿远青年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主要奖励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杰出成就的上海交通大学在校研究人员或从事科研工作的校友。首届共有包括叶军在内的三位科学家获奖,另外两位获奖者陈竺、丁文江的奖项已分别在今年5月和9月颁出。叶军是著名物理学家,现任职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2023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
夏强院士:拓荒与新生
“如果说成人肝移植是前人收获的风景,儿童肝移植却是亟待征服的技术荒原。因为,这个领域无人问津,那些重病的孩子才更需要我们。”如今回味这句话,意蕴非凡。这名上海的外科医生用十多年的拼搏带领团队成长为全球最顶尖的儿童肝移植团队,点亮许许多多患儿的新生希望。他就是夏强。夏强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上海器官移植与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这名今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儿童肝移植重要开拓者、领军者,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童移植专委会创始主委。他带...2023年11月22日文汇报
-
谭家华院士:造大国重器,追海洋强国梦
谭家华,男,1946年出生,汉族,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国重器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天下午,2023年院士评选结果公布,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谭家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家华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学科的带头人,四十年如一日深耕大型工程船技术领域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总体设计和关键作业装备的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适应“沿海淤泥积沙”“近海硬质沙...2023年11月22日新民晚报
-
张荻院士:做大自然的开拓者,做学生真正的朋友
材料的优异性能取决于其组分、组织和构型。如何通过精准设计、调控材料的构型来大幅提升同质材料的综合性能,是材料科学发展的趋势与难点。2023年中国科学院新科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荻及团队长期从事金属基及构型化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在复合设计制备、形变加工、构效关系及构型化调控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为我国多个重大工程创制了一系列的轻质高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作为一名材料学家,张荻常说,要做大自然的开拓...2023年11月2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