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强强之路,医工同行,相互成就,生机无限

写在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二十周年之际

二十年前,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双星牵手,成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及医学院。从此,上海交大的学科版图中有了医学,而医学的学科土壤中也被赋予了综合性大学的元素。彼时,人类健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命医学正在向大科学、工程化、临床应用转变,正是对这一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沿的敏锐洞见,学校前瞻性地提出了“医工交叉”。

然而,先进的理念立起来了,如何落地却充满未知,摸着石头过河,不免也有质疑的声音。但这种坚定、坚持、坚信,在一任任管理者的接续传承下,从未改变。通过成立医工推进办等举措,从制度上提供保障;通过设立“医工交叉”研究基金,支持更多潜力项目起步。二十年过去,交大和交大医学院以实际行动交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卷。这张答卷上有很多亮点数据,让人目不暇接,但更能扎根到我们记忆中的永远是背后的故事。

从管理者来说,给予科研最大的信任。医工交叉很多是交叉在鲜被涉足的领域,争取资金支持的过程往往面临更多周折。2010年,交大医学院的王宏林教授通过医工交叉学术交流结识交大化学化工学院张勇健教授,共同研发治疗银屑病和白癜风的创新药物并取得重大突破。然而,为成果转化寻求投资却让他跑断腿磨破嘴。市场不看好,但学校的“交大之星”计划在了解其研究后,果断支持,并重点支持。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最终赢得了市场的关注和投入。

从医工双方来说,给予彼此最大的互信和支持。医学院戴克戎院士和机械动力学院王成焘教授40多年的合作可以说是医工交叉的先行范本。他们合作设计出了全球第一例针对肩关节肿瘤制约性的反肩关节。那时,王成焘跟着戴克戎上手术台协助组装,随戴克戎去全国各地会诊。2021年,王成焘教授离世,但两个团队的合作持续至今。近二十年来,在学校医工交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团队人才接续、成果涌现。用团队郝永强教授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医工交叉到医工融合,两股绳拧成一股绳。实现1+1>2!

如今,医工交叉融合的许多成果已经实实在在落地,默默守护和造福民众。首创宫内儿科学,让先心病患儿在母胎中就获得关键治疗;创新“脑起搏”法,精准治疗帕金森病;研发“智慧”镁合金,让植入物按需降解;整复神技通过在患者身体中“种植”一个器官,“长”出一张脸;中国首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打破国外同类机器人垄断;全球首创定量血液分数检查术,为“支架疗法”精准护航;……梦想正在照进现实,而这一切神奇的魔法,皆由近在眼前的这所大学和她的医学院、附属医院带来。

二十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甚至在交大130年的历程中也只是一个回眸,却因医工同行的不凡而惊艳。致敬每一位开拓和守护这条道路的交大人!每一步都是未至之境,每一步亦通往无限生机!

新闻中心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