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健康中国·智享未来”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举办

11月22日,“健康中国·智享未来”——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交叉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举办。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体育系、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联合承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大伟、体育系党委书记龚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萍,巴黎卓越工程师副院长陆佳亮、体育系副系主任黄涛、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助理沈建磊、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生创新中心副主任龚禾林、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许涛、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党支部书记张晖等出席。本次论坛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等40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0余名研究生投稿和现场交流,另有近200名观众到场。

2e4525dc96b0fded5a844b1cae8cd800

开幕致辞中,杨大伟指出,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本次论坛是学校构建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探索交叉学科中国方案的重要实践窗口。论坛通过创新构建“双轮驱动”模式,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紧扣“健康中国”与“AI赋能”等国家战略需求,旨在为跨学科发展培育新动能,为交叉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他期望与会研究生把握此次交流契机,在虚实结合的多维互动平台上,勇于展示研究成果,虚心学习跨领域智慧,从而激发科研灵感、收获真挚友谊并明确未来方向。

descript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萍、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助理沈建磊、体育系副系主任黄涛和巴黎卓越工程师副院长陆佳亮共同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万祎以《环境污染物干扰代谢分子的作用靶点及健康效应》为题,深入探讨了环境污染物如何作用于人体内的特定代谢分子靶点,并系统阐释了其引发的一系列健康效应与潜在风险。该研究为从分子层面预警和干预环境污染相关的慢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制定精准的公共卫生防护策略、保障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descript

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朝勇以《空间分辨多组学测序解析肿瘤组织微环境》为题,聚焦于运用前沿的空间分辨多组学技术,以精确解析肿瘤组织微环境的复杂细胞组成与相互作用网络。这项技术有望揭示肿瘤免疫逃逸和新药耐药的关键机制,为开发更高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和个体化抗癌策略开辟新的路径。

descript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昊扬以《从好莱坞到训练场、具身智能》为题,探讨了动作捕捉技术如何从影视特效等概念发端,逐步走向竞技体育训练、创伤骨科手术等实体应用场景的演进路径与实践前景。他提出,将具身智能与运动科学深度融合,能够构建数字化的“智能教练”,从而为运动员训练优化、运动损伤预防乃至全民健康生活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descript

商汤医疗CEO、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清源研究院院长张少霆教授以《医疗多模态通专融合范式:基础模型驱动下的全场景诊疗革新》为题,系统介绍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医学图像多模态基础模型创新成果:通过构建国内规模最大的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推动数据标准化与服务公开化,展示了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在肝脏、肺科、胰腺等多个外科科室的广泛应用。此外,数智AI辅助诊断大模型将病理工作流程从5天缩短至1-2天,全面推动诊疗数字化、智能化与标准化,践行“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AI普惠医疗愿景。

descript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危重症疼痛中心主任俞卫锋教授以《AI携手迈入人机共存时代》为题,从麻醉医生的视角指出,面对医生培养周期长、数量不足以及高龄高危手术增多的现实挑战,人机共存成为“破局之道”。他强调,发展人工智能与麻醉深度融合技术是提升患者围术期安全的关键,是衡量医院平台先进性的标志。针对数据孤岛与隐私保护难题,俞教授呼吁建设智能化跨学科协作体系,践行“重己役物,致用利人”理念,通过AI辅助实现事半功倍,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descript

下午各院系举行分论坛。分论坛围绕论坛主旨设立学生汇报、墙报展示与交流和优秀汇报评选等环节,现场气氛活跃。

01_副本.jpg

02_副本.jpg

03_副本.jpg

04_副本.jpg

随着“健康中国·智享未来”主题论坛的落幕,学校2025年交叉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已圆满收官。继10月25日“AI赋能·智连未来”论坛在智慧科技领域引发热烈回响后,本次论坛进一步聚焦人民健康与生命质量,通过多学科视角的深入对话,展现了交叉研究在应对健康挑战中的巨大潜力。两场论坛前后呼应、双向发力,共同构筑起学校推动交叉融合、激发创新灵感的年度学术品牌。

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院系、多平台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为青年学子打造交叉创新的成长沃土。我们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激发知识火花与思想碰撞,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贡献交大智慧与交大方案。

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
郑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