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8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特等奖1人、特等奖题名奖1人、优秀奖6人

11月15日,宝钢教育基金会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宝钢教育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经宝钢教育奖77所评审学校和2家评审单位的评选和推荐,2025年度共有282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其中10名教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5名教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8534e3f951b211f81e62492e22f9c9f7.jpg

上海交通大学共有8位教师获奖:医学院卜军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计算机学院、致远学院高晓沨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王鸿东,化学化工学院周永丰,外国语学院常辉,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晓静,医学院江凌勇、黄陈等6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无标题.png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c69bf6429d21c938617a4b18c61bcd5b.jpg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获奖教师介绍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无标题_副本.png

卜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级人才。从医执教近30年,带教本科生获宝钢教育优秀学生奖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国家基金委青年学生基金(本科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奖学金等国家级成果及荣誉,指导研究生获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国家博新计划、国家基金委青年学生基金(博士生)、宝钢教育优秀学生奖、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主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8部。积极推动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心血管危重症案例全真模拟教学,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长三角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合课程优秀示范团队等。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成果被写入国际内科学教科书、WHO卫生纲领文件、国际临床指南标准等。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gxf_副本.png

高晓沨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致远学院长聘教授、博导,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数据工程、网络优化,发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A/B类期刊会议论文200余篇,谷歌引用7000余次。主持项目50余项,任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与腾讯、华为等头部信息科技公司深度合作,致力于战略行业数字化转型,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长期从事计算机领域基础课程建设,任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工科组第一名)、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在三大国际赛事中均获最高奖项,获美国数学及应用联合会Doug Faires终身成就与特别贡献奖。

“宝钢优秀教师奖”

whd_副本.png

王鸿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致力于船舶智能航行控制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英文学术专著1部,研制智能航行系统应用于多款智能船舶。致力于将智能船舶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迭代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传统专业焕新升级,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励;主讲课程先后入选上海市重点课程、一流本科课程;指导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连续5年获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

微信图片_2025-11-22_090200_691_副本.jpg

周永丰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超分子自组装,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合成,生物膜仿生自组装,多尺度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部分已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获202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R5),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R5),201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R1),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R2),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奖项。目前已经在主流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承担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及《生物大分子》本科生课程授课工作,担任《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和《高分子通报》副主编。

ch-1.jpg

常辉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外语研究》等期刊编委。国家语委研究基地“国家语言与健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家虚拟教研室、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多部教材主编。主要从事语言习得与加工研究、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以及语言与健康研究。迄今,在国内外SSCI和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四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微信图片_2025-11-22_090205_939_副本.png

李晓静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学者,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及新媒体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智能传播、媒介信任、数字鸿沟等领域,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等课题十余项。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成果奖、新闻传播学学会优秀学术奖等科研荣誉十余项,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知行杯”优秀指导教师等教学荣誉三十余项。

jly_副本.png

江凌勇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科主任。主要从事牙颌面畸形整复和牙列不齐矫治的正畸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代表性成果以通讯作者在CNS子刊Nat Commun,Sci Adv,口腔顶刊J Dent Res,骨科顶刊J Bone Miner Res等期刊发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重视本科生教育、科创育人,担任2018级本科班导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大创项目8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培养本科生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项目并获宝钢优秀学生奖;注重研究生及青年医师创新研究,培养学生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项;主持开设本科生、研究生新课程2门,获上药杏林育才奖和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研究生)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创新成果获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威廉∙盖茨奖(William J. Gies Award)、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及第四届国之名医•青年新锐、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等荣誉奖励。

hc_副本.png

黄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胃肠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思政名医”。人卫版五年制本科第十轮规划教材《外科学》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担任上海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专委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节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 Scienc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EMBO J、Oncogen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抗癌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深耕临床教学,承担“外科学” 等核心课程,秉持理论与实践融合理念,学生评教持续超90分。主编专著五本,主持国家级PBL案例等教学改革项目,获上海交通大学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本科)、二等奖(研究生)及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学奖励,荣获上海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药杏林育才奖”等荣誉。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多人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获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指导教师;担任松江区中学校外科学副校长、虹口区高中教育“改革引领导师”,指导学生多次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获奖。

1990年,宝钢在全国14所高校设立宝钢教育奖。为使奖项长效化、规范化运作,2005年正式在民政部注册成立宝钢教育基金会。至2024年,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台、港、澳地区)77所评审学校、2家评审单位(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上海教育委员会)中设立了宝钢教育奖,涉及高校120余所。目前,宝钢教育奖每年评选的优秀学生约500名、优秀教师约270名,奖励金额在1000万左右。宝钢教育基金始终坚持“奖掖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的宗旨,35年来,全国共计3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3万名师生获奖,在全国高校以及社会各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被公认为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分布面广、奖金总额多、荣誉度高、深受师生看重的全国性奖项之一。

董欣悦
教务处 医学院
张冬玲 王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