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科幻作家陈楸帆做客“文治大讲堂” 与上海交大师生交流复杂时代中的未来想象
10月24日晚,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大讲堂”第十六期活动在闵行校区杨咏曼楼300号报告厅举行。当代著名科幻小说家、银河奖得主陈楸帆先生为现场师生带来“复杂时代我们如何想象未来”的主题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尚必武主持了本次活动。

陈楸帆先生现任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是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收获》等重要刊物,曾出版《荒潮》《人生算法》《零碳中国》《山歌海谣》以及《AI未来进行式》(与李开复合著)等十余部作品,并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受关注。陈楸帆作品还曾获茅盾新人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亚洲周刊》年度十佳小说、德国年度商业图书奖、法国想象文学大奖等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文化杂志 Wired 称他是“中国的威廉·吉布森”,认为他是中国新一代科幻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讲座中,陈楸帆先生通过大量的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强调人类通过不同的方式观察世界,进而不断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例如,发现月球有环形山,认识到月球不是完美球体;发现木星有卫星,认识到不是一切都绕地球转;发现太阳有黑子,认识到"完美"的太阳也有瑕疵,进而打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完美天球"宇宙观。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新工具带来新视角、新认知、新理解,而新理解从学科内部到大众层面如何被接受,又需要借助于什么样的叙事话语策略和媒介手段(同时又带来新的误解和误导),文学艺术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围绕这些问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身处复杂时代,“技术变革的速度已超过人类适应能力,为什么技术越发达,人们越焦虑?”。他认为,要把想象未来作为一种技能培养,从被动预测到主动创造,在复杂时代彰显个体能动性与意义感。因此,想象应当被视为一种行动,以介入、拒绝与创造未来。

围绕科幻小说写作,他以近期引发文坛关注的“DeepSeek-R1中文诗歌创作”事件为切入点,回应了人工智能对创意写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他表示,科幻小说写作中既要避免对AI创作“零容忍”的极端态度,也须警惕陷于过度依赖AI的误区。AI的本质是“可协作的异构大脑”,人类创作者的核心优势在于不可复制的情感记忆与深度创造。AI能模仿诗词格律,却写不出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句中所表达的半生思念之情。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经历等生命体验叙事,才是写作的灵魂。
结合自己科幻作品中所关注的气候危机、科技伦理等问题,他进一步表示,面对“科技逃避主义”与气候危机的双重时代挑战,AI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技术若不触及社会经济根源,所导致的不过是危机的转移罢了。他还提出“深度写作”方法论,将气候危机、AI伦理等时代命题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尤其是近期新作《刹海》,在“海洋生态崩溃”的表象下,批判了人类对“线性进步史观”的执念,最终用“共生”隐喻指向人类文明发展出路,即人与AI、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唯有共生才能实现生命的飞跃。







讲座旁征博引,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引发了现场同学们的议论和深入思考。同学们还围绕面向未来世界的想象、科幻小说写作等问题与陈楸帆先生进行了互动和交流。他特别鼓励对科幻小说写作感兴趣的同学,要多写多练,并表示“写作不是‘成名成家’的工具,而是确认存在意义、探索潜意识隐秘角落的过程,哪怕只写给自己看,也是对生命经验的梳理与对自我存在的尊重”。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高延坤代表活动主办方,向陈楸帆先生颁发了致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