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赋能融合创新,开辟育人新篇,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研究生“AI+”课程建设交流会
为深入推进学校研究生“AI+”课程建设,促进跨学科教师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AI+”课程质量与育人实效,研究生院于2025年10月22日下午在陈瑞球楼举办研究生“AI+”课程建设交流会。会议特邀学校教学发展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生创新中心等单位相关专家,分享各单位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会议由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仇浩主持。
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孟佳系统介绍了中心为助力“AI+课程建设”构建的服务体系。该体系以“培训、学术、竞赛、咨询”四位一体为支撑框架,致力于从多维度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专题培训、教与学讲坛及案例分享,普及AI教育理念与实践技能;设立教学发展基金、教学设计创新专项,为课程改革提供学术与资金支持;举办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中心重点推出了“HI导师+AI教师”课堂变革计划,深度融合人类智慧与AI技术,精心打造“以人为本”的启发式课堂。同时,中心正积极构建本土化智能体开发平台与知识图谱工具,为教师开展AI融合教学提供安全、高效的技术支撑。
网络信息中心吴迪老师介绍了校内网信平台AI+教学应用的案例,覆盖了从课件制作、资源定制到智能助教、课堂互动等多个教学环节,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全流程中的深度融合与巨大潜力。在教学准备与资源开发方面,中心推广了基于“交我办”和WPS的AI工具,可辅助教师一键生成PPT大纲、自动配图,并利用AI进行多语种文本润色与翻译。为学科定制生成数千页融入本土案例的讲义材料,并根据知识点智能出题与组卷,显著提升了备课效率。AI助教功能不仅能基于课程知识库提供7x24小时答疑,还能进行学习路径规划、层进式启发答疑、公式“拍立解”,甚至充当编程与实验软件助手。其支持的“辩论式教学”和“阶梯式闯关”等20多种应用模式,并已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同时正积极探索 “HI + AI”课堂教学新模式,将知识传授环节交由AI课堂完成,从而节省出大量课堂时间用于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群智讨论,实现教学结构的深度变革。
教育技术中心郭政老师作了Canvas平台AI功能介绍与课程建设的介绍,AI功能体系核心包括“课程AI工具箱”、“AI智能助教”、“知识图谱”及“课堂互动工具”等。AI助教支持多模型接入、课程级定制与学情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实现“一次配置、多学期复用”,有效降低了AI教学工具的使用门槛。其中,“课程AI工具箱”能够实现对话式快速生成测验、智能总结讨论区观点,极大提升了教学准备与分析的效率。“AI智能助教”功能支持校内多个大模型,可为每门Canvas课程定制专属助教。教师只需一键导入课程资料,即可构建助教知识库。这些工具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智能化的教学支持环境。
学生创新中心主任助理楚朋志作聚焦“AI实践”教学建设探索,介绍了从通识认知到专业进阶分层分类的AI实践教学体系,联合70余家企业开设超250门课程,旨在让所有学生成为AI时代的创造者。包括“人工智能基础B”“AIGC微专业”“具身智能平台”等。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与多模态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战的完整AI能力。中心拥有动作捕捉系统、GPU计算工作站等一流硬件,并依托校企顶尖师资,建立课程内容快速迭代机制,确保与产业技术前沿同步。通过企业探究和综合项目实战,全面赋能学生,塑造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AI+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难点展开了深入讨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学科特性与Al模型的精准适配、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等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次交流会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学校在AI赋能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系统化支持架构。各部门通过技术支撑、教学设计与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协同构建起智能教育的新生态。在此基础上,研究生院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深层变革,持续深化AI与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此驱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科研范式的结构性转型。将AI从辅助研究的“工具应用”,升华为重塑科研“思维与模式”的智能基座。展望未来,学校致力于构建更具适应性、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新场域,赋能每一位师生,通过AI拓展认知边界、激发创新潜能,最终培养出能够引领学科未来发展的顶尖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