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未来科学大奖与上海交大联合举办“固体宇宙中的新奇粒子”学术报告会

10月17日,未来科学大奖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学术报告会——“固体宇宙中的新奇粒子”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副校长邓力,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交大原校长、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政道研究所兼职讲席教授戴希,以色列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教授Ady Stern,未来科学大奖永久捐赠人、彤程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彤程公益基金会创始人、荣誉理事长张宁,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党委副书记、总裁戴敏敏出席报告会。报告会吸引了上海交大师生代表、社会听众200余人现场参与,共有19家媒体平台参与线上转播,观看直播逾13万余人次。致辞与报告环节由张杰与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共同主持,圆桌论坛环节由潘建伟主持。

微信图片_20251018165838_695_1138.jpg

微信图片_20251019172839_64_189.jpg

微信图片_2025-10-20_155638_471.jpg

IMG_7140.jpg

邓力代表未来科学大奖致辞,对全体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和丁洪三位教授致以诚挚祝贺,肯定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与实验实现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他表示,未来科学大奖自设立以来,已评选出覆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46位杰出科学家,为持续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进步持续注入独特力量。

IMG_7145.jpg

杨振斌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向获奖科学家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丁洪作为上海交大教授、校友,戴希作为李政道研究所兼职讲席教授,二人均为拓扑物态与量子材料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强调,上海交大始终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锚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全力打造开放协同、活力迸发的科研创新生态。此次依托李政道研究所联合未来科学大奖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会,正是希望师生们以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勇担使命、敢于创新,为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凝聚更多力量。

IMG_7194.jpg

戴希作题为《From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to orbital magnetism: theoretical models and realistic materials》的主题报告。他首先回顾了霍尔效应的百年历史,并逐步深入到现代拓扑物态研究的核心,详细阐述了绝缘体的概念及其发展。他重点介绍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产生机制,该效应无需外部强磁场即可实现无耗散边缘电流。他特别强调了范弗莱克顺磁性机制在稀磁掺杂半导体中诱导拓扑相变,从而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关键作用。

IMG_7218.jpg

丁洪作题为《Novel quasiparticles in solid universes: from Fermion to Anyon》的主题报告。他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与凝聚态物理进行了巧妙的类比,并指出,在固体材料这个复杂的“宇宙”中,存在着与高能物理中基本粒子相对应的准粒子。他分享了团队实验发现外尔费米子的里程碑工作,并介绍了在二维体系里的任意子,特别是在铁基拓扑超导体中寻找马约拉纳任意子的进展。最后,他报告了一项最新发现——一种不同于传统整数量子磁通涡旋的分数磁通涡旋,为超导物理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IMG_7235.jpg

Ady Stern作题为《Fractionalized Hall states - old and new》的主题报告。他聚焦于由强电子相互作用主导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这一神奇领域,系统梳理了从最初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到近年来发现的分数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的演进历程。他指出,电子-电子相互作用是此类现象产生的核心。他还介绍了分数电荷、复合费米子、非阿贝尔任意子等新奇概念,并展望分数量子霍尔系统与超导体相结合的发展前景,这为在多体系统中实现和操控拓扑序带来了新的机遇。

IMG_7246.jpg

在圆桌论坛环节,潘建伟和戴希、丁洪、Ady Stern 三位报告人围绕“科研合作的历程”“拓扑材料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深度对话,并现场回应师生们的提问。戴希与丁洪回顾了二人从实验现象到理论完善的合作经历,丁洪指出了拓扑超导数据中可能蕴含新物理图像,戴希介绍了团队通过跨领域协作揭示拓扑物性与超导间深层关联的经历。Ady Stern指出,拓扑材料需通过精密实验验证理论并推动应用。丁洪对拓扑量子比特的实现充满信心,认为其纠错能力有望成为下一代量子计算的核心。对此,潘建伟结合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了对未来拓扑量子计算发展的展望。戴希表示,人工智能虽能高效处理数据,但在理解物理机制与创造性思维方面仍有局限,未来需推动AI与物理模型的深度融合。

本次报告会通过前沿报告与深度对话,展示了拓扑物态与量子材料的最新进展。李政道研究所将持续夯实基础研究,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李政道研究所
李政道研究所
孟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