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国投调研交大人工智能学院
10月16日上午,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一行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调研。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接待了调研团队。人工智能学院及交大工研院相关负责人汇报了发展情况。上海国投党委副书记、总裁戴敏敏,副总裁李鑫等公司领导,以及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杨一帆,执行院长王延峰等学院领导共同出席会议。会议由杨一帆主持。
王延峰介绍了人工智能学院自成立以来,在人才引育、科研布局、产研转化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的进展。他表示,学院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通过多元化的全球引才机制,形成了海外顶尖高校、国内一流高校与全球顶尖企业3:3:3的顶尖人才队伍,教职人员平均年龄小于35岁,其中一半拥有或参与过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为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学院搭建了“人工智能学院 - 上海算法院 - 交大工研院”三位一体的产研转化平台,打通了从原始创新到工程实现再到创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此外,学院还发起“AI 未来基金”,由交大海内外杰出校友共同助力,下设发展基金和创业基金,通过“科研 + 科创”双轮驱动,为学院青年科学家提供收入补贴和科研创新支持,同时面向全校创业师生进行天使投资,夯实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基础。面向未来五年,学院将开展“30 - 30”计划,依托上海交通大学AI - X研究院与30个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以第一线产业需求驱动科研创新,让高校科研力量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刘晓娜介绍了交大工研院的建设情况。他表示,工研院以打造年轻化、高效化、一体化和国际化的 AI 原生孵化器为目标,在徐汇区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共同支持下,聚焦“全域智能”核心领域进行孵化和培育。针对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的新形势,工研院以培育青年“超级个体”为特色,推动社区原生涌现,同时构建开放试错平台,为孵化企业提供耐心资本与产业资源。自成立以来,已有20家高质量人工智能硬科技企业入孵。
在创业教授汇报环节,人工智能学院五位创业教授依次汇报了近期科研与成果转化进展。
穹彻智能创始人卢策吾教授介绍了团队在具身智能大模型和相关基础设施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最新进展。团队从泛化性和鲁棒性两个方面解决了机器人世界观的建构难题,目前研发的世界模型与全链路数据实现了技术与商业化同步驱动,已应用于工业、服务等领域的高精度复杂场景。
源络科技创始人连文昭教授阐述了对具身智能发展的理解,以交付可靠的物理世界生产力为目标,通过构建高阶智能,可靠地解决长序列灵巧操作。目前源络科技成果已经过标杆客户验证,实现了跨场景的低成本复制,实现了技术前沿突破、硬件设计生产到模型量产落地贯通。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副教授从学术和产业的双重角度汇报了人工智能算力系统与芯片工作。通过结构化稀疏、编译映射和架构设计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团队在工艺、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实现了算力系数提升。目前,该技术不仅支撑了校内外多家机构、企业的科研与产业创新,还与上海徐汇、北京海淀和杭州开展了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共建,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元智衡生联合创始人张娅教授与谢伟迪副教授共同介绍了团队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团队以可循证医学通用智能体为目标,以研发的智能体基座大模型、医学智能体工具集和临床知识与数据积累为基础,以罕见病为切入点,研发了全球首个可循证罕见病智能体诊断系统 DeepRare。该系统自 2025 年 7 月上线后,已被国内外 280 余家医疗机构采用。
辛米尔科技联合创始人程远副教授分享了从交大就读阶段开始创业的经历。团队以面向边缘智能的感算一体架构研究为基础,探索通用人工智能在端侧硬件的实现路径,完成了工业视觉安全、行为分析理解、移动设备安全等多个解决方案,并已在多家企业实现了大规模落地应用。
在交流环节中,双方围绕国家与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双方合作基础等展开了深入探讨。
李鑫介绍了上海国投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投资格局,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产业目前的布局,以及围绕算力、算法、数据、应用与安全等方面的部署。
戴敏敏表示,国投长期与交大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此次调研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学院从科研、工程、转化到生态的完整体系,双方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希望能够尽快打开合作局面。
袁国华肯定了上海交大在前沿产业布局中的作用,认为人工智能学院独特的架构设计实现了人才、教育、科研闭环。他表示,国投非常重视投资密度、科创密度和产业密度,希望推进与学校、学院在教育、人才、科创、产业、金融五大方面的合作,建立生态 + 协同的强耦合、强生态合作关系,与学院、算法院、工研院共同建立紧密、高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丁奎岭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了上海国投长期以来对交大的支持。他指出,面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高校应主动对接,承担起输送人才与创新成果的责任。在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中,上海交大以超常规的布局与举措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变革,将人才培养的“慢变量”与科技创新的“快变量”通过学科的重塑赋能串联起来,致力于为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会后,丁奎岭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上海国投赠送了学校文创纪念品。此次调研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夯实了合作基础,进一步推动双方协同探索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用投一体化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