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软件”微专业开班仪式举行

大模型人工智能时代,软件开发范式正经历根本性变革。为加快培养定义下一代软件与信息领域的行业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优势学科与双一流专业,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优质资源,推出“智能软件”微专业。

图片1.png

图片2.png

9月2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软件”微专业开班仪式在闵行校区东中院举行。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终身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蒋立峰,终身教育学院院长胡洁,终身教育学院副院长陈猛,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李昕荣,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姚建国,授课导师代表陈海波教授、骆源教授以及微专业首期50多名学员参加开班仪式。仪式由李昕荣主持。

图片3.png

管海兵在致辞中指出,学校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指引,大力推进“大信息”行动计划和新一轮学科布局。他强调,“智能软件”微专业是学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教协同的重要举措,新成立的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密码学院)将持续优化学科结构、推动跨域融合,为微专业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他对学员提出三点期望:一要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急需;二要勇于跨界融合,提升创新品位;三要注重实战实践,力争快速成长。他勉励全体学员珍惜机会,努力成长为定义软件未来的领军人才。

图片4.png

杨颉在致辞中对“智能软件”微专业的开设表示热烈祝贺。他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眼光,并指出微专业的设立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生动实践,希望交大以此为契机,做“跨界融合”的先行者、“产教融合”的示范者、“人才高地”的构筑者,为上海及全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图片5.png

姚建国详细介绍“智能软件”微专业总体建设情况,提出“重定义软件工程师”的建设愿景,认为AI接管软件工程后,人类工程师角色将彻底改变:从“代码搬砖工”升级为“数字世界的建筑师”,专注于构思系统更有人情味等宏观设计,而非纠结技术实现细节;从“Bug 修复员”升级为“体验设计师”,聚焦用户真正需要的交互逻辑,而非困于解决技术故障;从“需求翻译器”升级为“未来定义者”,思考要创造怎样的数字文明,而非疲于功能实现。

图片6.png

图片7.png

首期学员代表、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金龙和英伟达自动驾驶软件开发经理牛云飞分别发言。他们从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研发的不同角度,分享了选择攻读微专业的初衷,表达了对系统性提升智能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未来学习的期待,展现了学员群体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清晰的职业规划。

图片8.png

图片9.png

仪式特邀陈海波教授、胡洁教授分别作《软件开源模式的产学研价值与开源鸿蒙实践》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端装备创新设计》的专题报告,从学术与产业视角揭示了智能软件技术的广阔前景与创新实践路径,为学员们开启了学习之旅的第一课。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开班仪式结束后,“智能软件”微专业全体学员参访了人形机器人、智能座舱、XR 显示、数字人采集四大实验室。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讲解与演示下,近距离观察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交互功能、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系统与自动驾驶技术集成、XR 显示的沉浸式体验效果以及数字人采集的高精度建模流程。通过实物观摩与技术交流,学员直观感受到智能软件技术在前沿领域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参访结束后,学员参与了 UTJS 体验式教育破冰课程。课程以 “团队协作、破冰融合” 为目标,通过 “团队组建”“任务挑战”“互动分享” 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帮助学员快速熟悉彼此,打破陌生壁垒。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员积极参与、主动沟通,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更初步建立了集体归属感,为后续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团队基础。

本次“智能软件”微专业的开办,是上海交通大学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AI+教育”新范式的一次重要先行。它不仅是交大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交叉的战略落点,更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端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彰显了交大担当国家科技自强使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软件”微专业第二期计划于10月推出,“智能软件”微专业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大模型技术对软件开发流程的革命性重构,让学员掌握从智能代码生成到自动化调试的智能化工作流。“智能软件”微专业诚邀优秀学子与从业人员,一起参与代码世界的范式革命,共同探索软件行业的未来图景,让每位学员都能用智能软件编程构建一个自己的智能体应用。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密码学院)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