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9月17日上午,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联合承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合协办的“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隆重举行。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身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卞志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钱学森最高成就奖获得者包为民、周建平、杨利伟,特级航天员费俊龙,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齐国生、侯秀峰、戴鹏,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孙芙蓉,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军委装备发展部政治工作局、军事航天部队政治工作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慈善联合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等单位和机构,航天有关科研机构、钱学森班代表共同出席活动。
冯身洪表示,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其毅然归国投身科技事业的壮举成为民族科技自信的重要里程碑。他毕生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为中国航天和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其“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赤子情怀激励着后世。当前,科技工作者更应以钱学森为榜样,弘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精神,勇闯科研“无人区”,攻克“卡脖子”难题,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新时代书写高水平科技自强新篇章,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卞志刚表示,钱学森的归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为新中国撑起通往星辰大海的风帆。纪念钱学森同志,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未竟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十四五”期间,中国空间站建成、“天问”探火、“嫦娥”揽月、“天问二号”飞往遥远的小行星,中国航天正在走向更遥远的深空。这些伟大成就,正是对钱老毕生所求“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这一历史之问最豪迈的回答,也是我们迈向航天强国最坚实的步伐。
杨振斌表示,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和永恒骄傲。他强调,要通过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激励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深入学习钱学森事迹,传承和发扬其“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先锋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主题分享环节,钱永刚、费俊龙,以及钱学森书屋代表、陕西宁强县实验小学校长刘久亮站在不同视角分享钱学森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钱永刚回忆起十年前,在“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大会”上,党和国家对钱学森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概括与结论,即“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十年来,为了进一步扩大钱学森精神的弘扬与宣传,钱学森的重要纪念设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已经覆盖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8所学校,电视连续剧《钱学森》的拍摄工作也已经启动。
费俊龙分享到钱学森家中看望钱老的场景,刘久亮介绍宁强县实验小学钱学森书屋的发展现状。
活动现场举行了航天公益三十周年杰出贡献纪念杯颁授仪式,旨在感谢长期以来为航天公益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
七十年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以其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与会领导共同为“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揭幕。
AI技术制作的展览宣传片也在现场发布,回顾了钱学森成长和归国的重要时刻。
开幕式结束后,领导和嘉宾们参观了“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70余幅照片、近80件(套)实物展品,通过“战略规划 奠基伟业”“八年四弹 剑指苍穹”“两弹结合 大漠惊雷”“鹰击长空 化剑为盾”“星耀东方 曙光初现”“系统工程 走向未来”六个单元,真实再现了钱学森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全面呈现他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深刻诠释他“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崇高精神风范。
“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交流恳谈会同日举行。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身洪,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徐延豪,中国科协办公厅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吴善超,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白元平、孟令耘等领导嘉宾出席。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孙芙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桂菊、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和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代表、北京理工大学陶然做主旨分享。嘉宾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钱学森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追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勇毅胆识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并就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精神分享独到的见解。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主持会议
孙芙蓉表示,钱学森归国是科技报国的实践写照,他开创的中国航天事业不仅服务于国防安全,其带动的科技进步、产业创新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管海兵表示,钱学森的归国历程,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光辉史诗,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将坚定不移地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将其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内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深层次、全方位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实施一系列关键举措培养造就更多心系“国之大者”、能肩负民族复兴伟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具有宏阔视野的“钱学森式”战略科学家。
侯秀峰表示,中国航天基金会将继续以钱学森先生的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做好航天奖励工作,让更多优秀的航天人才脱颖而出;继续推进钱学森书屋和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让航天知识惠及更多地区的群众;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航天公益事业中来,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让航天公益惠及更多人,为我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航天强国梦添砖加瓦。
刘桂菊表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是钱学森回国后创建的第一个单位,他曾担任所长28年时间。七十年薪火相传,力学所始终秉持钱学森确立的“工程科学”建所思想,传承和发扬钱学森先生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建强力学领域的“国家队”,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实实在在的新贡献。
顾吉环从五个方面回顾钱学森归国的影响,分别是开创中国导弹航天伟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晚年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钱学森的人才观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打下雄厚人才基础,以及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他表示,要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研究和践行他的科学思想,让钱学森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为国家民族做出更多贡献。
陶然从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视角出发,表示中国人民真正过上了物质和精神丰富的安定生活,离不开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至诚报国、不懈奋斗所打下的坚实基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回溯钱老的精神底色:他一心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准确认识,攻坚克难的韧性,培养拔尖人才的方法论指导,一套完整的思维方法和价值体系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杨振斌作总结发言,感谢中国科协、中国航天基金会等相关单位的关心与支持,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历程,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弘扬钱学森精神的重要举措,分享了“钱学森之问”对高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启示。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至2026年2月,展览期间还将上线配套主题讲座,邀请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与钱学森图书馆研究人员围绕钱学森归国、钱学森与系统工程思想、“两弹一星”精神开展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