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理科生的浪漫!
交大学生用数学方程向老师“表白”
这是一个心形线方程,也是理工科学生对老师的浪漫表白。
9月10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庆祝第41个教师节“立德树人”座谈会上,来自各院系的优秀教师代表分享了教书育人的心得。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分析教学团队周春琴讲述了一段暖心故事——学生们用数学方程中的“心形线”向老师表达感恩,理工科学子自有自己的独特浪漫,老师们收到了最美的礼物。
“方程式”代表我的心:谢谢您让我爱上数学
周春琴所在的数学分析教学团队,汇聚了一批优秀的老师:课程负责人周春琴是首届佳和公共基础课程数学分析责任教席,陈克应是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陶有山是高被引科学家,谢峰是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红泽是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
其中,陈克应以其独特的教学艺术,赢得了无数学子的敬爱。作为工科数学分析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他善于用生活化的类比剖析深奥的数理概念,将抽象的理论讲得生动通透。在他手中,晦涩的数学符号化作清晰的思维脉络,严谨的推导过程也因幽默的讲解而妙趣横生。
有同学表示:“老师严谨认真的讲解让艰深的证明‘即得、易见、平凡’,和蔼可亲的风格让最为困难的数分课变成我最享受的课堂。即使不能考到90+,因为陈老师,我也会爱上数学。”更有学生用八页手写信致谢:“您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授课,让我对数学分析有了全新认知”。
最特别的谢意,来自一个精妙的方程—— r = a(1+cosθ)。当这个优美的心形线在黑板上浮现时,它是对数学之美的诠释,更是学子们对“教书匠”最温暖的礼赞。
这支团队最动人的不是耀眼的荣誉,而是那些温暖的瞬间:王维克教授退休时,学生们自发编排了“数学分析版”《成都》;谢峰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在毕业之际说:“是您让我相信,我也能做好数学”。这支团队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教育故事,在他们的课堂上,数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育人载体,这才是数学分析教学团队最动人的教育诗篇。
“霸王课”:赋能每一位交大学子
《数学分析》传统上是数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在交大,数学分析课程很早就向公共基础课程发展,并因“量大面广、难度高、要求严”被学生戏称为“霸王课”。三十余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分析教学团队以“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为育人理念,将数学分析这门基础课程,打造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为贯彻学校“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人才培养理念,团队积极探索微积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分级分层”教学体系重构,创建“普通-荣誉”双轨制课程体系,使微积分教学从单一模式发展为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立体化知识网络,其中数学分析作为顶层数学基础课程,为工科生提供严格的极限论、傅立叶分析等现代数学工具;数分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屏障,通过致远荣誉计划将培养范围拓展至工科和医科,使数学分析成为连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桥梁,致远荣誉课程特别强化梯度计算、最优化方法等内容,直接支撑人工智能算法、生物医学建模等前沿领域,确保工科学生掌握严格的数学表达。通过分层教学,打破了传统束缚,让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为培养高素质数学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团队依托课程核心内容,辐射课外学术实践,形成“课堂+竞赛”的联动培养模式,系统指导学生备战高水平数学赛事。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屡创佳绩。在2025年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学生在决赛中斩获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
团队老师大多教学科研并重,他们在教学一线,年均承担近190课时的教学任务,仍保持着高水平科研产出。近5年来,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在Math. Ann.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4篇,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老师们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使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科研反哺教学成为现实,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数学梦之队”:以行动诠释师者风范
数学分析教学团队是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数学家组成的“数学梦之队”。团队中,全国师德标兵裘兆泰教授年逾古稀仍坚持督导教学,他说:“数学是严谨的艺术,容不得半点马虎”;上海市教学名师王维克教授培养了邓师瑾等大批优秀数学人才,用行动诠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师者风范;谢峰教授以“万人”之姿带领学生攀登学术高峰,培养的博士生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陶有山教授连续5年评教全A,他主讲的荣誉课程成为学生心中的“数学圣殿”……
经过数十年积淀,数学分析教学团队已成为集教学服务、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名师团队。团队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支撑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为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体系化解决方案,对基础学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示范价值。团队以扎实的学术底蕴和前瞻的教学改革,持续推动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这支“科研强、教学硬”的队伍,正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育人格局,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创新人才筑牢数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