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孔海南:为了心中的那片“海”
【微视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孔海南
苍山雪映洱海波,渔舟唱晚荡轻舸。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水清月明,风景如画,是无数人心中的圣地。在洱海中,有一种美丽的小白花——海菜花。这种花只能在清洁的水体中生长,因此被称为“水质试金石”。然而二十多年前洱海遭遇大面积污染,水质急剧恶化,海菜花一度难觅踪影。为了让海菜花再次绽放,让洱海重现昔日风采,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倾注毕生心血研究洱海生态修复,培养优秀治水人才,以一腔深情守护着洱海的绿水青山。
守得花开见海清
“洱海是个无辜的孩子,既然污染它,必须要把它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态条件。” 这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正是孔海南守护洱海的初心写照。而这份执着,要从一个改变命运的选择说起。
在报考大学时,孔海南一度感到迷茫。于是他咨询了自己同学的父亲,时任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的蔡宏道。在蔡先生的建议下,孔海南报考了同济的环境医学专业。
这个专业当时正在“创业期”,是为响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要求、应对当时愈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创立。连蔡宏道先生在内,整个专业仅有4名教员。“蔡先生什么都干,当时医学英语没有老师可以教,从美国回来的蔡先生就代了这门课。”蔡宏道“国家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的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孔海南,他立志投身环境保护事业,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同这个国家急需发展的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末,孔海南作为中国政府“公派交流学者”,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当时,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日本环境省共同启动了《日中两国湖泊比较研究》项目,其中一个研究对象就是洱海。孔海南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这是他与洱海结缘的开始。
1998年,孔海南第一次前往洱海进行实地考察。乘考察船来到湖心时,他低头向湖深处望去,沉水植物从十米以下的湖底一直长到湖面,像是一片茂密的水下森林。“我到过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著名湖泊,洱海的那幅景象让我终生难忘。或许这次的考察经历将我的毕生科学研究与洱海保护联系在了一起。”从那时起,他深深迷上了洱海。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洱海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两次大规模的蓝藻爆发导致湖水水质直线下降,这让孔海南深感忧虑。2000年,中国的七大重点流域遭受大规模污染,水环境急剧恶化,年过半百的孔海南更感到情况的严重与紧迫。他放弃了日本的高薪职位,回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成为新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引进的第一位 “海归”教授。归国后,他花费5年多时间在全国多地走访调研,和国内其他专家设立了十六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水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旨在突破重点流域污染控制技术瓶颈。
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水专项实施方案。该专项重点围绕“三河、三湖、一海、一江、一库”,其中的 “一海”即洱海。孔海南成为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
洱海项目刚刚启动时困难重重。当时没有上海直达大理的飞机,团队想要运送离心机等实验设备,只能空运至昆明,再用大巴送至大理,最后租车运往洱海。从上海起运辗转多地,单程就需要四天的时间。此外,由于审批时间较长,在国家项目基金未到位之前,团队常常需要先“凑”资金来保证项目正常开展。“我在国外工作十几年,也有一些存款,当时就拿存款先垫着。”孔海南的工资一直往项目里“凑。即使是这样,研究经费仍有较大缺口。为了省钱,从2007年6月开始,团队由乘飞机改为乘火车。
但这些困难并未浇灭孔海南的热情。在项目启动阶段,他日均3万步,走遍了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关注着洱海水质每一点细微的变化。他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但坚持长期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工作。为了减少发病几率,他自制低盐清淡食物,随身带着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就这么坚持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间,整个团队累计行程超过500多万公里,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
孔海南在实地考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8年,海菜花再度绽放。听到古生村阳溪生长出海菜花的消息后,孔海南和团队的研究人员当即驱车30公里赶到阳溪。“海菜花见了阳光会冒出来,没有阳光会缩下去”,于是大家开始陪它等太阳。当碎金般的阳光倾泻而下,纯白的海菜花开始在洁净的湖面之上绽放,一颗,两颗,直到十几颗、二十几颗!孔海南激动得近乎落泪。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此刻有了回音。
在孔海南团队的努力下,一度因过度开发而生态受损的洱海,正逐步恢复大理“母亲湖”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湖泊治理实践因成效显著,被誉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成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
知行湖海间,薪火永相传
“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我一辈子不后悔”,这是孔海南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00年,孔海南刚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时,开设了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围绕着他的河湖治理研究,后续又开设了《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生态设计与工程》(全英文)《湿地生态》等课程。这些课程融入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将深奥的知识以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在洱海治理项目启动的关键时期,为了兼顾交大的授课任务和启动阶段的相关工作,孔海南每周都要跨越5000多公里的路程往返两地。那段时间,他的日程是这样的:清晨六点,从上海家中出发,搭乘航班飞往昆明,再辗转换乘三趟汽车,在深夜11点过后才能抵达洱海边的项目驻地。
不仅如此,孔海南还参与了上海交大新生课堂、励志讲坛等活动,分享自己三十余年日本求学、国外研究与回国发展的经历,激励更多交大学子投身于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之中,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燃烧青春。
除了理论知识的积累,孔海南也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他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在真正的科研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素养。
孔海南和学生们
“在交大的所有学科里面,我们是第一次把学生和年轻老师全部带到洱海边,研究在这里,上课也在这里,这种模式我们一直持续到现在。”十余年来,共计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在洱海,采集水样做实验是必修课。从早上六点多钟上船,一直到晚上四五点钟下船,把所有点位都取样,然后再把水样送到研究院的库房里冷冻,一圈跑下来差不多十个小时。师生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研的基础,把论文真正写在了祖国的江河湖海之上。在这个过程之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始终站着一支年富力强、默默奉献的教师队伍。2018年1月,孔海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如今,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泽挑起了洱海保护的重担,保护工作的实施平台也从最初的重大科技专项,拓展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一批又一批学子在洱海艰苦实践,磨练技能,又奔赴全国各地,将所学本领运用到了祖国环境治理的最前线。
相看两不厌,唯有此洱海
“洱海的治理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只有一代一代的师生在这里持续干下去,才有我们的治理希望。”虽然孔海南已经从教学及科研的一线退下来,但他仍在思考着为洱海久久为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做点贡献。
治理的持续推进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为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投身洱海生态保护事业,孔海南在生日当天,捐出200万元的积蓄,联合中国水环境集团、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设立"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 。“我们给学生颁发奖学金,给青年老师发研究奖励,让青年人慢慢关心洱海,与洱海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基础。”
2020年5月,孔海南从云南政府处获赠80棵滇樱花树,在上海交大建了一座“大理滇樱园”。不久后,他又将海菜花移植到交大闵行校区南苏园,打造了一个近20平方米的“微型洱海”,樱花和海菜花在校园里灿烂盛开,让更多的交大师生感受到了深厚的沪滇情谊。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的微型洱海
“一个湖泊治理不仅仅是一湖之治,更是流域之治”,在孔海南的眼中,如果流域产业能够成功转型,那么将来流域收入可以增长近十倍,而污染可以稳定控制到十分之一。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洱海附近农民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大蒜,这种大水、大肥、高药的农作物是造成洱海生态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改变高污染的种植结构,同时兼顾农民的生计,孔海南团队决定推广海菜花作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经过他们的努力,海菜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海菜花人工栽培已成功普及到3000亩规模,每亩年产约3000斤,纯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今年目标是产值翻番,到5000万元,3年后可以破亿。” 孔海南兴奋地介绍到。海菜花这一“清流精灵”,既是洱海治理成功的标志,更成为了洱海农民增收的“致富花”。
退休之后,孔海南每年仍有近一半的时间在洱海度过。他在阳台放了一个自己改造的天文望远镜,当起了义务监测员。他每天瞭望洱海,观察是否有水华爆发,观测水下森林的位置和面积,监督搜藻船的工作。以这样的方式,继续爱着、守护着这个高原湖泊。
“看”了这片海数十余年,孔海南没有丝毫厌烦的感觉,他始终对洱海的变化感兴趣,始终对洱海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我真的觉得,在我的湖泊研究当中,洱海是最好的,所以我愿意跟它说,我非常爱你,洱海。我至死都愿意在这里看护洱海。”
“一个人按照60岁退休来算,工作周期只有30年,我在这个湖上做了38年研究,几乎全部的湖泊研究都在洱海,对洱海是一生的情结。”孔老师的事迹被改编为上海交大原创剧目《海菜花开》,他的报国情怀感动了许许多多交大师生。孔海南团队培养的一批批优秀人才奔赴治水一线,传递着环境保护的接力棒。
岁月如流,洱海如镜,映照着这位治水人的赤子之心,老人和他心中那片“海”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