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捷克实践团:以文化为桥探品牌出海,以青春之力促国际交融
2025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挑战计划“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企业品牌出海及跨文化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捷克实践团,开启了为期十余天的跨国实践之旅。实践团由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怡凡带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方青指导,汇聚来自外国语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教育学院等7个学院的10名优秀学子,以文化交流为纽带、学术调研为核心,先后走进捷克高校、中资企业,开展校园交流、企业参访与街头调研,在双向互动中深化中捷青年情谊,为中国品牌出海研究与两国民间交流注入青春活力。
校馆联动聚共识,青春对话促交融
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文化实践搭桥梁,学术交流拓思路
作为实践调研首站,团队与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围绕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高校合作” 展开深度互动。自 2025 年 5 月起,团队便与该校国际处处长 Lucie Finova、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楼喜中、外方院长 Petra Marsalkova(郭白芮)多次沟通,从 “STJU DAY” 中华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展览的主题筛选、实物陈列布置到互动环节设计,逐一打磨细节,确保文化传递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
8月5日展览当天,团队以 “唐宋元明清” 为时间脉络,将千年中国文化浓缩于展厅:唐代漆扇的流光溢彩、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元代青花瓷的钴蓝雅致、明代香囊的草木清香、清代中国结的吉祥寓意,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与现场互动一一呈现。为消除语言障碍,团队在外方教师协助下,将漆扇绘制、香囊制作、投壶游戏等互动活动说明翻译成捷克语,让当地师生能顺畅参与体验。现场氛围热烈,Lucie Finova 在香囊制作区挑选薰衣草与艾叶,跟着团队成员学习炮制香料;几位教师与学生围在青花线描展板前,探讨元代工匠调配钴料的技艺;Petra Marsalkova 还与学生们比拼投壶,展厅内不时传出阵阵笑声。“这种‘能看、能摸、能玩’的文化实践,让中国文化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可以亲手创造的美好。”Petra Marsalkova 感慨道。
座谈会上,文化交流与学术议题自然交融。Petra Marsalkova 分享了带捷克学生赴杭州、上海交流的经历:“我曾带学生去中国,他们对手机支付、外卖服务的便捷性惊叹不已,也对中国老师和学生的热情招待印象深刻。这些亲身经历,比任何教材都更能让他们理解真实的中国。” 双方围绕 “如何提升学生跨文化适应力”“如何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文化课程” 等话题深入交流,Petra Marsalkova 还提出合作设想:计划将此次展览素材拆解成 “文化模块”,把漆扇绘制教程融入汉语实践课,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时能亲手创作;把《清明上河图》的动画视频分享给学生,让语言学习更有趣。Lucie Finova表示,希望与上海交大继续开展互访,加深了解,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合作。她提议,两校联合推出合作项目,围绕“丝绸之路文化”“传统技艺创新”等主题,开展线上线下调研。
团队向孔子学院赠送精心准备的 “文化礼包”,其中包含《清明上河图》部分绘画的屏风、象征美好祝福的中国结,以及团队成员手写的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交大校训书法作品。“这不仅是礼物,更是两校友谊的见证,也是未来深化交流的起点,” 双方师生共同表示。
捷克生命科学大学:探科研实践,谋合作发展
8月8日,团队走进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命科学研究为特色的捷克生命科学大学,与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处主任 Jan Hučko、国际处副主任 Jana Melezínková 及教师学生代表展开深度交流,探索学术实践与跨校合作的可能性。
交流会上,张怡凡与Jan Hučko 展望了两校的交流远景。Jana Melezínková 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双语教学体系、跨国实践活动及科研特色:“过去我们在广州、成都开展过暑期营,我也期待前往中国,听说上海交大在‘智慧农业’方面有很多创新,希望能有机会实地交流,甚至推动两校农场建立‘友好农场’关系。” 她还特别分享了学校的 “可持续发展实验室”—— 学校拥有专属农场、花圃、葡萄园及自主运营的酒庄,从葡萄品种选育、种植管理到发酵酿造,全流程由师生参与研发。在得知交大也有自主葡萄酒品牌后,她表示希望未来在葡萄种植与酿造技术、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实践交流。
随后,团队在美国籍研究生 Grace 的陪同下漫步校园。农场中,循环农业系统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花圃里,培育的本土花卉用于生态修复研究,让团队直观感受到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的校园文化。
返回教室后,团队成员与 Jan Hučko 围绕 “中国品牌出海与跨文化管理” 展开深度访谈,Jan Hučko 结合捷克市场特点分析:“捷克消费者对‘可持续’‘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果中国品牌能在产品设计中突出这些特质,比如强调使用可回收材料、低碳制造工艺,会更容易获得认可。” 他还建议,“两校可以联合开设暑期夏令营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探索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传播路径,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实际需求。”
中国驻捷克大使馆:明实践方向,话青年责任
8月7日,团队前往中国驻捷克大使馆开展交流,使馆公使衔参赞左文星及教育事务负责人蒋宇鹏、经商处一秘张丹、政新处郭玉梅、办公室黄一琪等人热情接待,围绕中捷民间交流与青年实践发展展开座谈。
左文星对团队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尤其肯定了团队在文化交流与学术调研中展现的专业素养。她指出,新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希望同学们既能扎根专业基础,又能主动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良好风采,为祖国建设与中捷友好贡献力量。” 随后,使馆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就中捷文化互鉴、企业合作等议题与师生交流,耐心回应 “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难点”“文化传播创新路径” 等提问,让团队对中捷民间交流的实际意义与实践方向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知。
张怡凡对大使馆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实践调研项目的背景与目标,方青围绕调研主题现有成果做简要介绍。自由讨论环节,学生们分享了团队在捷交流的精彩瞬间,并对大使馆的热情接待与耐心回应再次致以感谢。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就像一粒种子,由两国青年播种,未来必将长成连接中捷文化友谊之树, 双方共同期待后续更多实践交流契机。
企业参访探路径,品牌出海寻对策
华为捷克子公司:探科技出海,学本土实践
8月6日,团队首站抵达华为捷克子公司,受到捷克华为的热情接待,多位华为在捷员工共同参与交流。
调研座谈会上,以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深入剖析了在捷中资企业的整体环境、捷克政府相关政策及其对华为运营的影响,介绍了华为在捷克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挑战。产品经理从数据存储的现有产品体系、市场业绩和行业环境等多维度与实践团师生做分享。
座谈后,团队成员与华为员工围绕“工作日常”“本地化经营策略”“中国品牌出海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交流。在华为捷克子公司中,捷克当地员工占全体员工比例大多数,体现了中资企业“信任本土人才,融入当地文化”的核心战略,“由熟悉本土文化的人士开展工作,能极大提升与当地市场及消费者的沟通效率,‘因地制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访谈中还提到,公司会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技术交流,介绍产品与解决方案塑造客户认知,助力中国科技品牌在欧洲市场树立专业形象。
欧洲华捷发展有限公司:探物流实践,品文化融合
8月6日下午,团队转赴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欧洲华捷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欧洲华捷”)学习交流,在中国驻捷克大使馆陪同下,与高岳生副总经理、张明总监等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中资物流企业海外运营实践。
张明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欧洲华捷的角色定位。作为浙江企业及 “一带一路” 捷克站项目境外运营平台,华捷致力于建设中欧间集物流、贸易及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枢纽。作为中国电商企业在捷克物流领域的独特优势——建设符合欧洲标准的现代化物流园与保税仓/海外仓,构建30天高效仓储及逆向物流能力,确保供应链时效与弹性。同时,集成各类平台,运用AI处理商品信息、优化退货预测,以“系统高效的数字化支撑能力”实现人力降本,有效应对欧洲高运营成本与约 20% 退货率的挑战。
随后,公司管理人员聚焦企业文化建设和跨文化管理实践,分享了中方管理人员与捷方员工有效沟通的经验与技巧。公司的13 名核心员工多为精通中捷双语的华裔或本地人,定期举办主题团建活动,以尊重和理解消弭文化差异,增强员工归属感与团队凝聚力。“我们不仅是物流服务商,更是中捷文化沟通的纽带。” 座谈结束后,在中捷双方技术人员的引导下,团队实地参观了公司的现代化仓储中心,近距离观察运营流程和前沿科技的实际应用,对中资物流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成功运营模式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
敏实集团捷克工厂:探智造实践,悟协同之道
8月12日,团队前往敏实捷克工厂进行实地调研,带领团队探索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本土化实践路径。
企业代表对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集团的经营理念、发展现状。 在各位经理的带领下,师生们深入车间,实地考察生产线作业情况。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汽车结构件制造中的焊接、铆接、组装等工艺环节,对先进的制造技术和高超的生产效率留下深刻印象。生产线设备均配备节能系统,可开启低功耗模式以践行绿色生产理念;同时,高度的自动化不仅减少了人工依赖,体现了技术的成熟,也为公司节省了成本,可将更多资源投入技术维护与升级,形成 “绿色智造” 的良性循环,将可持续理念转化为品牌竞争力。
上述企业参访得到了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使馆经商处全程陪同。
街头调研听民意,文化互动传友谊
为深入了解中国品牌在捷克消费者中的传播与接受度,8 月 9 日至 11 日,团队连续三天在捷克街头开展问卷调研与文化实践活动,采用 “调研 + 互动” 的模式,既收集学术数据,也传递中国文化魅力。
调研前,团队依据自主设计的《中国品牌在捷克的传播与接受度调研 (消费者版)》问卷,精心设计调研流程,并准备了两类 “惊喜” 纪念品:一类是上海交大文创周边,包括印有交大风景与建筑的书签、明信片、徽章与笔记本等;另一类是团队成员亲手制作的文化纪念品,如编织精巧的中国结、漂染雅致的漆扇、填充中药香料的香囊。为吸引更多民众参与,部分团队成员还身着汉服开展调研 —— 典雅的汉服不仅引来路人驻足围观,不少人主动上前合影,热情分享对中国的印象:有人提及曾游览北京、西安,赞叹中国的历史古迹;有人说用过中国品牌的电子产品,认可其性价比;还有人分享了去中国游玩时的有趣体验,外卖与公共交通的便捷性,现场氛围轻松融洽。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曾面临语言障碍:部分年长受访者英语交流能力有限,大家便借助翻译软件、手势比划,耐心解释问卷内容;团队成员毛璐璇、袁橙起初因担心被拒绝而紧张,但随着越来越多受访者主动配合,大家逐渐建立自信,不仅能清晰介绍调研目的,还能向当地人分享上海交大的历史与校园文化、中国的传统习俗。问卷围绕 “品牌认知”“品牌印象与偏好”“购买决策与顾虑”“本地化与文化融合” 等维度展开,涉及 “中国品牌特质评价”“本地化服务需求”“合作元素偏好” 等关键问题。不少受访者在填写问卷后,主动提出在社交媒体上互相关注,团队成员也通过邮件将合影发送给对方,让短暂的交流延伸为长久的联结。
此次街头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数百份,涵盖不同年龄段、职业的捷克民众,为 “中国品牌出海” 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消费者数据支撑;更重要的是,团队以调研为契机,将中国文化与青年活力传递给当地民众,收获了满满的善意与友谊,也让成员们在跨文化沟通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实践调研总结:载成果启航,携友谊前行
十余天的捷克实践调研之旅,上海交通大学团队以 “文化交流” 为纽带,在高校互动中搭建合作桥梁,在企业考察中探索品牌出海实践路径,在街头调研中倾听消费者真实声音。团队不仅为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企业品牌出海” 研究收集了丰富的一手实践素材,更以青春之姿展现中国青年的专业素养与活力,将中国文化与中捷友谊的种子播撒在捷克大地。未来,团队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形成专业报告,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学术参考与实践建议;同时,也将延续与捷克高校、企业及民众的联结,以青年之力推动中捷民间交流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