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交大出版社《万物生辉》系列新书发布暨分享对谈活动顺利举行
2025年8月16日,由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承办的《万物生辉——科学照亮未知之境》和《万物生辉——AI+生物医药材料前沿》新书发布暨分享对谈活动在上海书展友谊会堂友谊厅顺利举行。
出席活动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上海交通大学总经济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王光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李国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晴暖,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柳襄怀,上海大学材料生物学研究所执行所长王丽华,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洁林,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李辉,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西湖大学材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田阳,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教授戴文斌,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张立娟,上海大学理学院研究员黄垒,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周志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刘红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赵红卫,《自然杂志》编辑部主任段艳芳,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姚青,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十届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文汇报》高级编辑江世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梁偲,上海彤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蔡琲;以及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余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助理、科技分社社长钱方针,上海大学出版社医学与健康出版中心主任陈露,《万物生辉——科学照亮未知之境》责任编辑陈琳、刘宇轩等。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戴智华主持。
《万物生辉——科学照亮未知之境》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智识塔”科普图书品牌最新力作,也是基于“海上科普讲坛”系列科普讲座精心编撰而成的第二辑科普作品,书中荟萃了地球科学、化学、生物、医学健康、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本书旨在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读者触摸到未来科技的脉搏,感受到前沿科技的魅力所在。
樊春海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试图通过一本本《万物生辉》架起一座座桥梁,连接起科学家与大众的心灵,让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深知科普工作肩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海上科普讲坛”科普丛书的相继出版,既是科普形式的创新探索,更是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带着墨香的文字,能够让青少年触摸科技前沿的脉动,让普通民众感受科技创新的温度,让决策者洞悉技术变革的深度。
李晴暖在致辞中指出,《万物生辉》系列图书凝聚了众多顶尖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科学家主动担当、科普力量有效协同的结晶。它们不仅忠实记录了激动人心的科研进展,更成功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向科学普及的有效转化,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发现科学之美、领悟智慧之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传递着科学家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内核和心系家国、服务社会的人文情怀,充分发挥了科普“润物细无声”的独特魅力,为夯实科技创新人才根基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黄嘉兴和陈曦作为作者代表,分享了本书创作的初衷和理念。黄嘉兴表示,科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揭开自然的奥秘,更在于守护人类的福祉。每一分对知识的普及,每一次对误区的澄清,每一项面向民生的技术创新,都是“万物生辉”的真实写照。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用开放的心态去吸纳,用负责任的姿态去引导。
陈曦表示,《万物生辉》用生动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真谛:科学并非高悬于殿堂之上,它是我们向未知领域勇敢进发的火炬,亦是“于不可能处凿开天光”的勇气。书中曾描绘的生物材料从构想到实验室研究,再到最终惠及患者的临床应用之路,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也正是科学精神最鲜活的体现。
王光艳在讲话中谈及,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秉承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持续推进前沿成果科普转化,提升高品质科普与科学教育内容供给,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智识塔”科普图书品牌就是举措之一。在新书的出版过程中,从学科领域的选取到文章编排,再到编辑加工;从装帧设计到印制装订,都力求完美呈现。我们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也是一件艺术品,能够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余洋在介绍图书出版历程时表示,通过高质量科普读物的持续出版与传播,能够有效拉近尖端科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激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贡献一份力量。它的出版,是出版社践行科普使命、服务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见证。
随后,褚君浩、樊春海、李国娟、王丽华、王光艳、余洋六位嘉宾为新书揭幕;柳襄怀、李晴暖、姚青、蔡琲、江世亮、孙洁林六位嘉宾向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院士专家指导团赵巷活动中心代表、杭州市政协教育界代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学生代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上海大学学生代表赠书。
接下来进行的嘉宾分享对谈环节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梁偲主持,黄勇平、李辉、黄嘉兴、孙洁林、戴文斌五位嘉宾围绕“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展开讨论,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黄勇平指出,科学精神在于求真务实,解决实际问题。在智能时代,我们用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优化黑水虻处理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正是科技服务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责任的生动实践。李辉从人类学的角度谈及科学精神是实践求真与逻辑推理的结合。面对复杂的人类问题,唯有通过遗传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验证,才能逼近真相,这正是智能时代科学研究应有的系统性与严谨性。黄嘉兴强调,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保持好奇心,勇于提问、坚持逻辑思考,有包容性。材料科学的“构效关系”思维,使其天然适合跨界合作。在智能时代,这种开放融合的科学精神更显重要,推动技术与社会协同创新。孙洁林指出,科学精神既要尊重前人成果,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在智能时代,我们应当将前沿技术与传统科研方法结合,用工具提升研究质量,同时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行业和社会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戴文斌分享道,工程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永不放弃”的探索态度。面对技术迭代,抱怨无用,关键在于如何结合专业领域知识优化工具。而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用技术造福社会而非制造焦虑。
最后,热情的读者朋友们在活动环节结束后,纷纷来到会场外,排队进行签售,专家们也在签售期间给读者朋友们送上美好寄语与殷切期盼。
《万物生辉》第二、第三辑新书发布暨分享对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