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医工交叉领域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践探索研讨会成功召开
7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协办的“医工交叉领域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践探索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期刊管理部门、学术期刊编辑部以及相关科研团队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共同探讨期刊集群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推动医工交叉领域的期刊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科协学会学术部(创新服务部)副部长齐丹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体育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吴坚,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泽分别为研讨会致辞。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高水平期刊办公室副主任王骁龙做《全球医工交叉科学前沿蓝皮书》项目进展汇报,系统梳理医工交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的成果,提出了未来发展重点方向,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提供了重要指引。蓝皮书工作组Mechanobiology in Medicine 期刊依托定量分析及专家资源,遴选出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人工力受体、胃饥饿素调节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医工交叉领域的科研实力,也以振奋人心的成果正式开启本次研讨会的交流。
研讨会上,各位期刊集群化实践的代表围绕医工交叉领域期刊集群建设与管理、期刊高质量出版、期刊国际化传播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主编吴坚、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 编辑部主任耿振、Nano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编辑部主任张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主任叶娟英、Mechanobiology in Medicine 编辑部主任马培翔等多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专家们系统阐述了各自期刊的特色办刊模式、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及学科交叉创新成果。最后Mechanobiology in Medicine 执行主编赵杰教授对研讨内容进行了凝练总结,并对与会专家的深度分享致以谢意。
建设医工交叉领域的高水平期刊集群,已成为提升学术影响力、促进学科融合的重要途径。集群化发展不仅有助于增强期刊国际竞争力,更能为学科建设提供持续动能。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互动讨论环节,多位期刊主编与管理专家就如何深化集群化发展展开热烈交流。参会者与资深编辑面对面沟通,共议高水平期刊建设运营实务。与会专家一致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期刊仍需突破单刊办刊模式的局限,以适应数智化转型需求。为此,与会专家建议加强高校期刊协同发展,推动资源共享与集群化运营机制构建,从而提升整体办刊效能。此外,专家们还积极分享了同行评审流程优化经验,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期刊投稿系统功能及各自最新的专题特刊筹备情况。
医工交叉领域期刊的集群化发展,将有效助推我国跨学科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将持续推进医工交叉期刊集群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医工交叉联盟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期刊联盟自2024年成立,以构建医工学术联动生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推进“有组织办刊”为使命。目前成员期刊40本,涵盖临床医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上海交大A类学科,形成了“立足一流学科建设,医工交叉多维融合”的刊群格局。刊群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多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教育部海外科技期刊回归计划,刊群工作获“2024年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案例·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案例”,为服务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