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首届“人文与科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大举办
2025年7月5日至6日,首届“人文与科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以“人文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助力的国际中文教育”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百余名学者及行业专家,围绕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转型、学科建设、区域与国别问题、教学资源与方法创新、中华文化传播等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深入研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多维视角与实践路径。
权威学者引领学术风向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刘钊、人文学院副院长蒋勤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本次研讨会特邀北京大学赵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昌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教授、大阪大学古川裕教授、南京大学曹贤文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梁霞教授、南伊利诺伊大学吴淑铃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等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主旨报告。大会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程爱民教授、王骏教授,上海大学裴雨来教授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朱建军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分别从汉语语言特点、学科体系建设、中华文化传播路径等维度剖析国际中文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提出学科模型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实证研究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范式突破。
核心议题:跨学科融合
与会学者围绕跨学科融合的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转型”成为焦点。科大讯飞、腾讯等企业展示了AI驱动的语言学习工具及智能教学系统,引发广泛关注。受邀进行主旨报告的学者也强调了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运用:北京大学赵杨教授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大语言模型可以运用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但需要辩证看待其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昌来教授指出,应该借助多种智能技术构建中文语音教学系统,推动中文教学向个性化、互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产学研联动推动成果转化
7月6日,语言科技产品发布会吸引了逾百名参会者。科大讯飞展示了“多模态中文学习平台”,能够实现语音、图像与文本的智能交互,腾讯推出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效果评估系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浓厚兴趣。这体现了人文需求与科技研发的双向驱动模式,不仅能加速技术转化,更构建了“需求-研发-应用”的闭环生态。
青年人才获激励与认可
7月5日下午,十个分论坛共百余名青年学者进行了汇报与讨论。各分论坛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教师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模式研究”“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传播”等主题展开深度对话,青年学者们通过案例分享与跨学科协作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从多角度、多领域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助力。
此外,为勉励青年学者,大会特别设立“第一届人文与科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经过专家学者对参评论文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共有9名青年学者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学者表示,该奖项是对他们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工作成果最好的激励与认可。
国际中文教育期望全球通力合作
经过两天的充分探讨,与会专家一致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球智慧的汇聚与资源共享,唯有通过跨文化对话、科技与人文结合以及区域联动,方能构建起包容互鉴的教育生态。
首届“人文与科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为应对文科专业转型需求,结合时代特点,发挥学校跨学科优势而专门举办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聚焦人文与科技的深度交融,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与新可能。主办方认为,人文精神的深厚滋养与科技力量的创新驱动,如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行稳致远、焕发新生的双翼,希望能将本次会议打造成一项定期开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助力交大人文学科和国际中文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