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聚焦“人工智能”,践行“韧性安全”,推动“跨界协作”
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在上海交大举行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新兴技术迭代演进,城市系统面临的复杂性风险呈现多维度、跨领域、高动态特征,传统应急管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风险感知、预警研判、协同响应与韧性恢复提供了全新范式,同时也催生了技术伦理、数据安全与治理效能等深层议题。如何依托智能技术重构应急管理体系,已成为全球的核心关切。在这个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复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创新”为主题,聚焦智能驱动下的风险治理理论突破、技术应用创新与跨学科交叉研究,旨在搭建学术交流、政策研讨与实践探索的高端平台。
聚焦“人工智能”,坚持科技赋能
这次会议通过探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探讨城市复杂风险治理的前沿范式。会议邀请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内外专家,加速推动应急管理的深度国际交流。在长三角应急管理一体化背景下,特设“长三角应急管理分论坛”,三省一市应急管理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具有开放性,特设“产业论坛”,吸引核心应急企业和国际组织参会,推动技术交流和创新。这次会议通过主编论坛、主论坛、专题论坛、圆桌对话、青年论坛等形式,搭建一个“政-产-学-研”跨界交流的综合性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此次会议上,参会专家在研讨中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给城市风险治理带来了新工具,势必带来新的应急管理范式变革。
在论坛主旨报告中,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应急管理”展开阐述。专家们通过深入学习,回顾和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关人工智能、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总结了当前全球面临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从政策、科技、管理、行业等多个方面探究人工智能在应急预警、处置应对和灾后恢复等应急管理工作中带来的新策略、新范式和新应用。这些探讨,都体现出了人工智能新技术赋能应急管理领域的广阔前景。
上百场学术报告精彩迭出 探讨韧性安全提升之策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功能愈发多样、人口不断聚集、风险来源持续多元,全球城市在不断发展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外部冲击的各类风险,如何构建经济、社会、工程、生态韧性安全的城市是全球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多地考察时多次明确提出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前瞻性地回答了城市安全发展的方向问题。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在提高城市韧性安全这一时代命题上,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都是亟待回应的内容。
这次国际会议把握“人工智能”“应急范式革新”“巨灾应对”“产业创新”“决策机制”“跨界跨域协同”等议题,设置了10场平行分论坛,70场学术报告,4场圆桌研讨,29场墙报展示报告。与会专家认为“韧性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与会专家就人工智能时代的应急管理智能技术赋能与应急范式革新、城市韧性与风险治理、基层应急能力、风险认知与行为、巨灾应对与跨境协同、政策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等重大议题开展学术报告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如何在现有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基础上不断推动城市韧性安全建设。
11家学术杂志齐聚,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急管理创新
会议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共管理学报》《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评论》《行政论坛》《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中国应急管理科学》《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Resilience》《Progress in Disaster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等11本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领域重要期刊的支持,期刊圆桌交流会作为国际会议的活动之一于7月5日顺利举办。
这次国际会议是人工智能在应急管理中之中的学术盛宴。与会杂志社认为,这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顶尖专家进行主题分享,骨干人才分享了核心成果和深入见解。这次会议,是我国应急管理和国际应急管理专家的一次“头脑风暴”,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背景和实践背景的精彩分享交流,对人工智能时代全球城市应急管理的发展基本规律提出了重要借鉴。这次国际会议作为一次国际交流平台,学术机构和出版机构可以通过出版专题特稿、组织国际研讨会、设立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发挥作用,向全世界传递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进展和优秀经验。
特设长三角应急管理论坛,共同谋划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
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为了深入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次国际会议特设长三角应急管理论坛,围绕“智慧‘应急’,共筑城市安全防线”开展研讨。来自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60余位应急管理领导和专家齐聚该论坛,共同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探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
本次“智慧‘应急’,共筑城市安全防线”分论坛汇聚了城市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政府领导及行业代表,聚焦智慧应急前沿技术与发展路径,深入探讨AI等新兴技术如何赋能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共同擘画安全韧性城市发展蓝图。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沈伟忠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城市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构建智能化、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守护城市安宁的关键意义,为特设论坛奠定了“科技赋能,智慧应急”的核心基调。该论坛通过权威解读、前沿洞察与深度对话,成功搭建了政府、学界、业界的高端交流平台。会议凝聚了以AI等创新技术为驱动,通过跨领域、跨地域协同,共同构建更智能、更高效、更具韧性的城市安全防线的广泛共识,为推进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新思想、新动能。与会各方表示,将携手将论坛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筑牢城市安全屏障、守护人民安宁生活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动跨界合作,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的社会共治应急管理机制
“政产学研”协同的社会共治应急管理机制,是应对现代复杂公共安全挑战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应急管理工作要“坚持社会共治”。这次国际会议的另一个特色和亮点在于,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产业、高校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领域齐聚一堂,共同推动和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的社会共治应急管理机制。
人工智能与应急产业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灾害预警、风险评估、救援指挥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据悉,本次会议特别设置应急产业论坛暨AI赋能城市安全应急产业重点领域交流会,应急产业核心企业开展热烈交流,共同谋划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应急管理产业的发展。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吴旦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产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旭明出席会议并做致辞发言。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急管理二级学科联合召集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主持开幕式。来自国内70余家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外学者,60余位长三角三省一市应急管理领导和专家,以及应急管理产业核心企业负责人,共260余位嘉宾参会。11家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学科的中外文学术期刊负责人、资深专家参会交流。
论坛主旨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和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梁昕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复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创新发表前沿观点。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郑国光,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陈纯,山东省科协主席、原副省长凌文,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院长薛澜,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沈伟忠等13位专家发表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