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学子在“2025年中国微波周”荣获多个奖项

5月19日至22日,“2025年中国微波周”在西安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学子荣获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NCMMW)优秀学生论文奖、思仪杯中国微波周学生设计竞赛奖、IEEE MTT-S国际无线会议(IWS)最佳学生论文奖、IWS MVC竞赛奖、Rising Star Award for Women in Microwaves各1项。

“中国微波周”是我国微波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由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NCMMW)、国际微波毫米波技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ICMMT)、IEEE MTT-S国际无线会议(International Wireless Symposium,IWS)3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微波毫米波科技成果及产品展(MWIE)组成,为国内外微波毫米波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平台。本届“中国微波周”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联合承办,国际无线会议(IWS)由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与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分会(MTT-S)联合主办。“2025年中国微波周”参会人数达1889人,共发表论文1949篇。

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NCMMW)优秀学生论文奖

2025年度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NCMMW)共发表论文600篇,反映了我国电磁理论、材料、器件、系统、测量及应用等方向的最新进展。

image1.jpeg

张嘉宇(左二)在颁奖现场

毛军发院士团队博士研究生张嘉宇发表的论文“K波段2T4R稀疏MIMO FMCW雷达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从68篇参评会议论文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优秀学生论文三等奖(共6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主要指导教师为顾昌展副教授。该论文面向MIMO FMCW毫米波雷达近距应用需求,设计实现了一款K波段的稀疏MIMO FMCW毫米波雷达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干扰技术的稀疏阵列雷达信号处理链路,综合实现了高性能的端到端感知架构,可被广泛应用于近距感知场景中,例如:室内多目标点云轨迹跟踪、多目标生命体征探测等。与国内外最新报道的系统级雷达方案相比,该系统实现了较优的空间分辨率与干扰去除性能,能够对近距多目标进行高精度探测,同时兼具便携性、低功耗等优点,提高近距MIMO FMCW毫米波雷达系统的综合性能。

“思仪”杯微波毫米波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202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NCMMW)设置 “思仪”杯全国微波毫米波设计大赛。该项大赛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研究生在微波毫米波领域的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的设计和测试能力,促进大学和相关研究所、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推动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image4.jpeg

获奖证书

金荣洪教授团队李世源、孔亮、朱颖的比赛作品“变频变功率范围的低频紧凑型整流电路设计”荣获本届“思仪”杯竞赛二等奖,主要指导教师为贺冲副教授。该工作设计了一款可工作在不同频率、不同输入功率下的小型化低频高效整流电路,通过移除输入滤波器以及采用集总元件减小了电路尺寸,并通过补偿电感电容的结构实现高效整流。最终在尺寸18 mm×10 mm的基板上实现了不同频率、不同输入功率下的高效整流。该电路尺寸小,在低频和不同输入功率下具有良好的整流效率,适用于物联网等应用场景。

IEEE MTT-S 国际无线会议(IWS)最佳学生论文奖

2025年IWS会议共发表论文403篇,主要瞄准与无线系统物理层密切相关的射频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系统及其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image5.jpeg

曹杰(右二)在颁奖现场

毛军发院士团队博士研究生曹杰发表的论文“Displacement 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ccurate Phase Accumulation Technique with Reduced Sampling Rate”从280篇参评学生论文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最佳学生论文三等奖(共6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主要指导教师为顾昌展副教授。论文面向高频系统在向毫米波和太赫兹波段演进过程中实际场景的采样率限制,提出了一种可降低采样率的相位解调技术,为高精度运动感知提供更佳的检测方法。论文建模了一般性的电磁波干涉相位测量原理,并利用向量叉乘表征了干涉相位受运动位移调制时发生相位旋转的物理过程。

IEEE MTT-S IWS竞赛奖

IEEE MTT-S IWS的多语种研究生视频竞赛(Multilingual Graduate Video Competition,MVC)由IEEE MTT-S教育委员会创立于2022年,旨在鼓励学生用母语向非专业观众展示相关研究成果以扩大IEEE MTT-S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本次会议共有86名学生报名参赛。

image7.jpeg

曹咿言(左二)在颁奖现场

毛军发院士团队本科生曹咿言演讲的论文“Accurate Infant Respiratory Monitoring and Apnea Detection System with Time-Domain Enhancement Technique Based on FMCW Radar”荣获本届MVC竞赛三等奖(共8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主要指导教师为顾昌展副教授。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域增强的非接触呼吸运动电磁探测方法,旨在提升新生儿复杂呼吸模式下的信号检测精度。该方法通过构建滑动窗口内子段的相关性,并引入时间加权策略,有效增强了目标呼吸信号的时域特征,抑制背景噪声,适用于捕捉新生儿快速且不规则的呼吸运动。此外,还设计了一套呼吸暂停预警系统,能够在新生儿出现异常呼吸时及时发出警报。通过仿真实验与临床测试,该方法在实际监护场景中展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和可靠性,为新生儿场景下的非接触生命体征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IEEE MTT-S IWS女性科研家-未来之星 (Rising Star Award for Women in Microwaves)

WiM是IEEE MTT-S AdCom MGA下属的“微波领域女性”专委会,是女性工程师(WIE)的一个分支,专注于微波工程领域。WiM的使命是通过各种活动吸引更多女性研究生和专业人士。

image9.jpeg

薛高敏(右二)在颁奖现场

毛军发院士团队博士研究生薛高敏凭借论文“Kinetic Human Torso Ray Tracing Model for Vital Signs Extraction”从64位参评学生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女性科研家-未来之星”之一(共4篇论文获奖),主要指导教师为顾昌展副教授。论文构建了一个电磁波三维动态人体射线追踪模型,为优化人体感知的系统参数,快速仿真提取目标信号奠定了基础。该模型包含了生命体征相关的人体轮廓运动模式,考虑了电磁波能量的分布和目标材料的物理参数,详细给出了如何计算生命体征探测后向散射电磁波的推导过程。

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张悦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