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5月10日出版的2025年第9期《红旗文稿》杂志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的署名文章《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红旗文稿》为求是杂志社主办的、面向国内发行的综合性政治理论半月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宣传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无标题.png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杨振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积极发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作用,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深入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内涵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对高校深刻把握三者之间协同一体的内在逻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提出更高要求。

以教育为根基,筑牢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基石。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教育优先发展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只有把教育发展上去,自主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培育更多创新性成果,为推进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以科技为牵引,提升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随着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应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科技强国建设重大任务集聚和培养人才,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来检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成效,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以人才为核心,增强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大国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把握主动、占据优势。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人才成长又依赖于教育发展,人才是教育、科技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教育、科技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夯实教育根基,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作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高校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办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达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的思政育人功能,推动“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有机融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特色模式。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教育场景,打破时空限制,以更方便灵活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切、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五育”融合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高校应准确把握“五育”融合的内在要求,积极促进“五育”的相互贯穿、相互支撑,形成“五育”均衡发展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把握关键节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入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开展科学运动,引导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塑造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体系,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推动以美润心,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注重舞台剧、话剧等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培育,丰富校园美育实践,加强校园美育氛围营造。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供给体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强化“劳动光荣”的思想认识。通过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体育竞技、科艺结合、劳动实践等各方面挖掘价值引领的契合点,将“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形成人才培养的集成效应。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高校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战略选择,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秉持因材施教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技术全面创新,拓宽学生多元化发展路径,致力于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教育增值。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打造产教、科教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模式改革,全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才兼备的卓越创新人才。

三、强化科技赋能,发挥创新策源作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创新效能提升的需求,为大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等优势,主动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和探索前沿未知领域的重要责任,提升基础研究前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坚持战略导向,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是高校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点。高校要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必须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战略性、长期性、紧迫性科技需求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瞄准“大科学”、“大工程”中体系化的难题,积极承担重大科技任务,致力于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持续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的创新团队建设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提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攻关能力,形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协同机制。

坚持前沿导向,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高校应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各自学科优势,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更有组织、更有保障地鼓励和加强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跨学科研究团队,共同攻克复杂科学问题,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性成果。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自由探索型研究,完善“长周期、免考核”等评价机制,构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和创新土壤。不断拓展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世界一流机构联合开展高水平研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加盟,为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坚持应用导向,实现产学研用交叉融合。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重要主体,必须坚持应用导向,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全面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体,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有组织、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共同设立产学研前沿探索基金等方式,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教师评价制度,推进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解除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打造全方位专业化的科技成果服务支撑体系。积极参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建设,规划布局“环高校创新创业带”,充分利用地方政策支持和产业优势高质量建设地方研究院,实现成果就地转化、人才当地就业、产业创新升级。

四、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一流人才集聚高地,助力人才强国建设

面对党和国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迫切需求,高校应牢牢抓住人才这一事关事业成败的关键,强化一流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全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支持优秀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强化顶层设计,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需要下大气力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高校应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吐哺握发聚人才”、“不远万里求人才”,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二级单位主动作为、全校上下合力参与的新时代人才工作格局,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自主培养和海外引才的“人才引育双循环”。制定科学、系统、前瞻的人才引进规划,加大对优秀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优秀人才引进的快速响应机制,在国内外人才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创新工作体系,有意识地发掘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构建人才培育金字塔体系,支持博士后到国际顶尖平台、优秀团队访学深造,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育制度体系。

积极谋划布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高校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队伍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分类发展、多元评价,积极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发展通道。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探索新的项目组织方式,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探索建立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晋升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鼓励支持贡献突出、潜力较大的优秀青年教师突破常规条件限制,获得破格晋升。

用情用心关怀,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人才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基础。高校应健全人才服务支撑体系,着力打造留才聚才“生态圈”,在安居、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努力消除人才后顾之忧,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生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师德师风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强化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吸纳,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好教师好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把舵领航、蓄势赋能。

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引导全校师生党员不断发挥立标杆、当先锋、作表率作用。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完善主体明晰、有机协同、层层传导、问责有力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的重要作用,推动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突出党建引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育党建、学术“双带头人”,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优势,以高质量党建激活科技创新动力引擎。深化党建赋能,对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形成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新局面。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汇聚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好作风体现学校形象、影响工作效率、牵动事业发展。高校党委应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政治、守纪律、树新风,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净化办学环境。党政班子成员带头锤炼党性、提高觉悟,深化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紧抓关键环节,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突出问题导向,及时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杨振斌
《红旗文稿》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