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发布“AI工业制造超级工程师”
ManuDrive系统亮相发布会,展现AI工业生产控制独特优势
5月1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3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二号会议室召开。由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李金金教授团队历时多年研发的AI工业自控系统“人工智能工业制造超级工程师”—ManuDrive重磅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接管工业生产制造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突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新材料处处长陆寅、上海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国内合作交流处处长程彦等市领导,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徐剑波,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副处长丁蕾等校内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校新闻中心总编辑张文清主持。
发布会以3分钟的ManuDrive专题视频拉开序幕,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ManuDrive系统从实验室研发阶段一步步迈向产业落地的整个历程,同时清晰呈现了ManuDrive在工业生产领域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工业接管时所具备的经济性、可复制性以及拓展方向等关键亮点。
随后,李金金对ManuDrive进行详细介绍,她表示,ManuDrive首次开创性地将“时间维度”引入工业AI控制领域,团队以生物发酵这一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作为案例落地点,研发的ManuDrive凭借时间维度的AI生成式算法,以及物理可解释的人工智能等独创核心算法,深入渗透到生物发酵这一复杂的生产网络,进而实现通过人工智能对发酵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接管,成功攻克了微生物生长动态调控这一国际难题。
进一步对比来看,传统的静态人工智能模型在数据方面,往往呈现的是单一时间点、快照式的模式,而ManuDrive处理的则是涵盖历史、现在以及未来等多时刻的时间状态信息;在决策方式上,传统静态人工智能模型仅是通过单一的分类或者回归任务来进行预测,ManuDrive的决策模式却是连续控制与动态优化的;至于应用场景,传统静态人工智能模型更多的是处理计算机领域的图像识别任务、文本任务等,而ManuDrive所落地的场景则聚焦随时间变化的生产过程、能源调度、预测维护、轨迹规划等诸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ManuDrive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对工业生产的全面接管,成功将人类工程师从以往7×24小时的连续生产工作中解放出来,最终达成了AI接管工业生产的良好局面,且能通过算法智能化调控生产流程,这不仅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产量,还为企业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利润。
团队成员韩彦强老师进一步阐释了系统的软硬件协同机制,现场对运行中的AI工业制造超级工程师系统进行演示讲解,并强调其轻量化部署优势,仅需传统AI模型5%的数据量与十几张普通电脑显卡,就能支持中小企业低成本智能化部署和改造。
陆寅在高度评价ManuDrive的工业落地应用时强调,这一创新成果是上海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突破,有力推动了传统生产模式向“数据智能”跨越。他指出,ManuDrive的成功实践深度契合上海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期待通过深化“政产学研用”多方协作机制,加速技术转化,切实推动“硬科技”成果落地,为人工智能的垂直深度应用注入强劲动力。
曾小勤在总结讲话中表示,ManuDrive成功突破传统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和高算力的固有依赖,实现工业控制领域的“降维打击”,是“工具的革命”向“革命的工具”转变的一次有力尝试。这一成果既彰显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等交叉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也为交大建校130周年献上了一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创厚礼。他强调,学校将继续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转化落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贡献交大智慧与力量。
据悉,ManuDrive已在抗生素发酵等工业场景实现落地应用,通过实时生成未来全生产周期的精准调控方案,持续提升产量,降低生产波动。其模式“数据反馈-模型迭代-产量提升”的良性循环,正推动工业制造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型。
在记者互动环节,研究团队就技术产业化进度、行业适配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专业的解答。现场媒体记者与团队围绕技术细节、应用前景等展开热烈讨论,气氛活跃。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3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发布会生动展现了交大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使命担当,通过“AI+工业”的深度融合创新,为我国工业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持续聚焦“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协同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以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变革,奋力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篇章。
-
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