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解锁全球胜任力,共赴文化传播之旅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做客第9期交大青年全球胜任力讲座

2025年5月6日下午,第9期交大青年全球胜任力主题讲座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总楼八楼报告厅举行。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受邀作题为《解锁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传播密码》的专题讲座。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中国日报社上海分社社长徐晓民,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中福会少年宫副主任郑思晨,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怡凡出席讲座。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附属第二中学、附属中学闵行校区、附属闵行实验学校的师生代表,以及交大的220位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与全球胜任力培养展开深入探讨。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大一学生赖彦辰主持。

freecompress-n1.png

freecompress-n2.png

freecompress-n3.png

胡昊部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日报的长期合作,表示双方自2022年签署新一轮战略协议以来,依托“国际传播融媒体工作室”,聚焦“Z世代”群体,在人才培养、国际传播实践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他指出,当前国际传播格局面临深刻变革,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青年人才是时代使命,而思政教育与国际传播的深度融合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创新路径。

freecompress-n4.png

王浩结合自己在国际新闻传播一线的丰富经验,深入解析了当下全球传播格局的演变趋势,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的全球胜任力四大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国际传播的核心能力。他提出,跨文化议题分析需关注气候变化等全球热点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培养青年对复杂议题的洞察力;多元视角理解则通过文化敏感性训练减少误读,增强共情能力;有效互动能力可借助虚拟场景模拟国际会议,提升沟通得体性;可持续行动力则需以数据和故事构建叙事框架,推动知行合一。

freecompress-n5.png

在分享中,王浩以社交平台舆情应对、中美青年网红对话等案例,阐释了专业素养、创新传播策略及青年力量在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已呈现“视觉化、观点化、社交化”特征,青年需提升视频制作、观点提炼与社交媒体运营能力,成为“中国故事的解码器”。

freecompress-n6.png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有同学关心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王浩指出,传统文化是根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密码。应立足本土传统文化,以跨文化视角进行再创作,在真实中求共鸣,用温度打动人心。谈及中国日报如何向海外受众传播文化,王浩回应道,报社已从传统纸媒全面转型为新型全球传播矩阵,通过多语种、多平台内容输出,实现“二次传播放大”,邀请海外群众亲身体验中国,用他们的视角讲述真实故事,打破刻板印象。

freecompress-n7.png

本次活动是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深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生动探索。面对百年变局,交大将继续携手中国日报,以全球胜任力为导向,推动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的深度融合,培育兼具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注入青春力量!

张晏芝 刘心怡
贾相宜
外国语学院
倪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