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活动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讲座”四期举办

4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活动持续奉上了多场精彩的“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系列学术讲座。马院特邀来自德国、法国、美国等国际知名学者,通过公开课、圆桌论坛、专题研讨、专家访谈等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开展国际学术对话。“国际学术交流月”活动不仅引发学界热烈反响,更获新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媒体追踪报道,最高点击量已超120万次。

理论溯源:重塑经典的理论基石

1.png

“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活动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院弗里德里希·奥托·沃尔夫(Friedrich Otto Wolf)教授的精彩讲座拉开序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回顾”为题,沃尔夫教授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论源流与发展脉络,以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生动的案例阐释,引领师生深刻感受“回到马克思”不仅是对文本的回归,更是对理论生命力的再发现。

哲学对话: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2.png

国际黑格尔协会荣誉主席、MEGA2编委会学术顾问、德国洪堡大学资深教授安德烈亚斯·阿恩特(Andreas Arndt)带来的“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跨时空对话”,进一步推升活动热度。阿恩特教授围绕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自由观、劳动理论及MEGA研究等议题,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层的哲学密码,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提供了新的维度和视角。

现实观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

3.jpg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伊夫·辛多默(Yves Sintomer)教授,则以政治学者的现实关怀,通过“特朗普时代下的欧洲政治体系危机”及“法国与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比较分析”等专题,吸引了来自不同学院、专业师生的广泛参与和讨论。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及师生的深入交流,为全球社会治理议题提供了新颖的学术视角。

文本重读:经典著作的现代解读

4.jpg

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受邀带来《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重读》的学术讲座,全场座无虚席。刘康教授从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历史事件出发,深入剖析了马克思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思考,师生们与刘康教授的热烈探讨交流亦展现出理论经典在当代语境下的有力印证和解读。

随着高密度、高强度、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月”活动顺利推进,与会学者及师生纷纷表示,这种国际对话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再次被理论思辨的魅力深深吸引,更加得以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发力,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致力于深化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共同搭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对话平台。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为大力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国际交流贡献交大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玲
钱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