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天涯共此时”:上海交通大学文化润疆主题展览开幕
2025年4月6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和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倾力打造的文化润疆项目成果展——“天涯共此时”开幕。沪喀两地通过云端连线,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盛宴,共叙民族团结情谊。
△ 上海点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大楼
△ 喀什点位:喀什沪喀文化交流中心
活动以象征沪喀心手相连的“天涯共此时门”启用拉开序幕。这组由上海门与喀什门构成的艺术装置,承载着两地人民“千里同心”的美好愿景。沪喀领导共同为双城之门揭幕,寓意文化交融之门常开,共筑民族复兴之路。项目主创张海翱、萧冰教授现场解读“天涯共此时门”及十二木卡姆文创设计理念。作品以现代设计语言重塑非遗文化,让新疆木卡姆艺术焕发新生,架起两地情感共鸣的桥梁。上海舞者以现代舞演绎海派风情,喀什艺术家则以热情奔放的新疆舞展现丝路魅力。两地艺术隔空对话,共绘多元文化交融的华章。沪喀学子齐聚“时空之门”前,手举寄语牌合影留念。少年们的笑脸与祝福,凝聚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力量。此次展览不仅是文化润疆工程的生动实践,更奏响了沪喀携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以设计为媒,谱写东西部协作新篇章!
△ 沪喀领导共同开启双城之门
△沪喀领导共同开启双城之门
01 天涯共此时传送门装置
“天涯共此时”时空传送门装置是一项融合数字科技与文化对话的创新设计,通过在上海设置新疆传统门造型装置、在喀什设置上海石库门造型装置的双向镜像结构,构建起连接东西部两大城市的“超链接”文化通道。装置主体采用钢结构框架与当地特色建筑元素相结合的设计语言——上海站的新疆门融入拱形门廊、喀什老城砖雕纹样;喀什站的上海门则复刻石库门经典造型,点缀海派ART DECO装饰线条与黄浦江波纹金属板。两座装置内部均配备LED屏幕、麦克风阵列与360°环绕声系统,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实时音画互联,让参与者能够透过“门框”看到千里之外的实时街景,并实现清晰流畅的隔空对话。
设计团队特别开发了现实交互系统,通过定时开展的“沪喀生活直播”、线上线下联动的非遗技艺工作坊,以及社交媒体发起的#我的双城记忆#话题挑战,该项目不仅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更构建起可持续的跨地域对话机制,让科技成为传承多元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纽带。
△ 上海展厅现场照片
△ 喀什展厅现场照片
项目名称:天涯共此时传送门装置
项目地点:上海,喀什
设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主创设计师:张海翱,徐航
方案设计团队名单:潘文琪、杨格、李依杭,张明蕙、吴昌龙
特别感谢:上海设计周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4年4月
建设时间:2025年4月
摄影师:王明,张洋艺
02 上海援疆视觉形象及优秀民族文化IP文创设计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技艺与精神需要后代可持续的继承与发扬。
本系列作品是根据新疆十二神话故事进行十二木卡姆之“12守护神”的IP设计。致力于打造年轻活力又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ip形象。通过十二个神话故事和十二木卡姆结合,对ip进行拟人化设计,并使用十二木卡姆演奏时使用的乐器元素,在此基础上选取突显当地民族特色的配色和纹样,既彰显了新疆地区的传统民族特色,又以新的形式提高了新疆地区ip文创设计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
△ 王老师的记忆拼贴:孩子,绘画,晒谷子
上海援疆视觉形象及优秀民族文化IP文创设计部分,分别根据4套IP方案的特点开发出IP手办、丝巾、帆布包、冰箱贴、徽章、3D明信片、掼蛋扑克牌、保温杯、杯垫、钥匙扣、手机壳等文创衍生品11种。
△ 现场展厅展品
项目名称:上海援疆视觉形象及优秀民族文化IP文创设计
项目地点:上海,喀什
主创设计团队:萧冰品牌文化研究与设计团队
设计时间:2024年1月-2024年12月
摄影师:王明
指导单位: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宣传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