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且琴且歌,亦古亦今

龚琳娜、林晨走进交大,做客“方太国学讲堂”第41讲

2025年3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同主办,方太集团协办的“方太国学讲堂”第41讲《且琴且歌,亦古亦今——龚琳娜&林晨的琴歌之旅》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中心举行。本次讲座吸引了全校400余名师生参加,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心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喜芳、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丁晓萍、方太集团方太文化研究院专家赵士诚、方太集团总裁秘书室高级经理牛文博等出席活动现场。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黄金贤主持。

1.jpg

活动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黄金贤以风趣幽默、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迅速营造了现场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为即将展开的精彩内容巧妙地铺设了背景。

2.jpg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方太集团方太文化研究院专家赵士诚为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颁发方太国学大讲堂专家聘书,并与在场师生合影。

3.jpg

琴歌千年:从蔡文姬到“胡笳十八拍”

讲座伊始,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龚琳娜与林晨两位主讲人以《胡笳十八拍》第一拍震撼开场。古琴的幽远深邃与人声的婉转低吟交织,瞬间将观众带入汉代才女蔡文姬“一生颠沛流离,唯以琴声寄情”的悲怆故事中。

4.jpg

龚琳娜讲解《胡笳十八拍》第一拍

5.jpg

古琴演奏家林晨

龚琳娜介绍,《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琴歌之一,全曲共十八段,需近四十分钟方能完整演绎。这部作品不仅是蔡文姬个人命运的史诗,更承载着汉代文人音乐的精髓。然而,其传承过程充满挑战——古琴注重“以字行腔”的韵律,这十分考验歌唱家与演奏家之间的配合。且古琴谱以“减字谱”记录,仅有指法而无音高节奏,需通过“打谱”将符号转化为可演奏的旋律。林晨坦言道:“打谱是破译天书的过程,需一字一音反复推敲,既要尊重古谱的韵律,又要融入现代审美。”

古曲新声:传统琴歌的现代演绎

在学术分享环节,龚琳娜与林晨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两人从“同窗不相识”到“因琴歌结缘”的合作经历。2008年,二人在德国科隆重逢,受荷兰汉学家高文厚的启发,开启了对琴歌的研究。她们尝试将古琴与笙、箫、打击乐等传统乐器结合,赋予《胡笳十八拍》更丰富的层次。此外,她们放弃了传统的作曲家创作模式,而是遵循古代韵律规律,通过音乐家之间相互倾听、即兴编配,最终形成了既保留古代音乐美感,又具有现代艺术魅力的演出形式。

6.jpg

现场,助演嘉宾王华(笛箫演奏家)、李尚(打击乐演奏家)、戴子凡(笙演奏家)登台合作,演绎了《胡笳十八拍》第五、第十二、第十八拍。第十二拍中,笙的悠扬与打击乐的磅礴交织,刻画出蔡文姬面对“骨肉分离”时的撕裂感;第十八拍则以古琴和碰铃收尾,留下“弦外之音”,诠释了“留白”这一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7.jpg

互动教学:古老琴歌走进校园 

为了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琴歌的魅力,龚琳娜现场教学目前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琴歌《黄莺吟》(1269)。她引导观众模仿“鸟吟”来感受旋律的虚实变化,并与笙、箫互动,模仿不同乐器的韵味。现场百余人齐声吟唱,古朴旋律在报告厅内久久回荡、余音绕梁。龚琳娜感慨道:“中国人的文化讲究留白韵味,什么东西都不要那么满,它自然就缭绕起来了。”

8.jpg

对话未来:琴歌的创新与传承

毕业于中国电影学院的冀翔博士则作为音响师从技术角度补充:“不同的场地需要不同的设备,我们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地保留演奏家自身发出的最真实的声音。”

9.jpg

音响师冀翔

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积极提问,问题涵盖了琴歌的结构组成、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各位艺术家一一耐心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中国音乐学院笛箫演奏家王华坦言:“当下音乐学院大多采用西方体系教授民族器乐,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是任重道远。而自己通过参与琴歌研究,在气息、音色,以及传统腔体声腔化的特色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尾声:琴歌之旅,传统是根,创新是翼

活动最后,龚琳娜以《忐忑》为例,阐释艺术传承的真谛:“经典作品为何能传承下来而不过时?重在‘有根有魂’。”正如《忐忑》融合戏曲行当,根植于民间音乐的土壤;《胡笳十八拍》穿越千年,承载着中国人共通的情感和文化共鸣。

10.jpg

本次讲堂中,龚琳娜、林晨以及各位艺术家用琴声和歌声,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他们以“且琴且歌”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创新与传承,完成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符驰彬
姜尧耕、谢承熙、徐浩峻
人文学院
景明阳
钱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