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启动仪式暨王振义院士事迹嵌入“大思政课”教育范式研讨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3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思政与人文教育教研部、闵行综合办与闵行区教育局等共同主办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启动仪式暨王振义院士事迹嵌入“大思政课”教育范式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会议中心举行。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七宝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朱越,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王维刚,医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康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副书记吴海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叶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校长蒋方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实验中学、小学校长宋玲,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杨永茹以及各中小学教师、学生代表出席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由医学院学指委副秘书长、闵行综合办主任刘振华主持。
开幕致辞中,康力高度肯定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强调王振义院士的感人事迹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深度融入“大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资源。医学院特别组建“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积极走进中小学讲堂,以青年视角传播医者仁心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理想信念。
周凯在致辞中指出,递进式的课堂内容、立体式的实践教学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三根支柱。在具体育人实践中,要精准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实施分层分类、梯度推进的教学策略:小学阶段以情感启蒙为主,中学阶段强化认知,高中阶段明确责任使命,大学阶段坚定理想信念。
在热烈的掌声中,各嘉宾代表携手推动象征协同育人的启动推杆,伴随着屏幕上光影标识的璀璨绽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区校协同、学段贯通、协同育人”共同体宣告正式启航。
王维刚在讲话中强调,闵行区将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制度优势,以“德育第一课堂”等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探索“区-校-医”多元联动的思政教育协同模式。通过将王振义院士的事迹精神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为新时代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筑基铸魂。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离不开中小学教育专家的指导。赵文华、康力为“首批‘红色传承·思政共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特聘顾问”颁发聘书,为推动系统化协同育人机制注入理论支持与队伍保障。
仪式最后,赵文华作总结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塑造与人格养成。未来,医学院将依托自身在医学人文、生命伦理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统筹资源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育人路径,努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富有时代特质的育人体系,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启动仪式后,研讨会与宣讲活动同步展开。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校长与一线教师围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教育范式展开深入探讨,聚焦价值引领、教学协同、课程贯通、评价机制等核心议题,从理论生成到实践操作,层层递进,推进“大思政课”从理念共识走向制度共建、行动共鸣。
在宣讲活动上,宣讲团团长杜星熠以温润细腻的叙述,娓娓道来王振义院士从医之路的光辉历程。从少年立志、援朝报国,到提出“上海方案”、培育后学,现场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故事中感悟“为人民健康奋斗终身”的医者初心,并与讲师积极互动,现场氛围热烈。活动最后,同学们共同观看话剧《清贫的牡丹》,在艺术感染与精神共鸣中再度走近一位真正的“大先生”。
此次宣讲活动是“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众多成果中的一个生动缩影。该宣讲团由医学院大一学生组成,自成立以来,始终活跃于校内外各类重要平台,肩负起传播医学精神、弘扬“时代楷模”的使命。他们以青春之声传递仁心之光,致力于将“医者仁心”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心田。截至目前,宣讲团已累计开展宣讲百余场,覆盖受众超过2000人次,其宣传视频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转载与推介,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生动样本。
本次活动的举办,标志着思政教育由“阶段推进”迈向“系统协同”的重要跃升,也预示着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在价值统领、课程协同、资源共享上的纵深拓展。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继续携手中小学校,共同构建开放融合、螺旋递进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谱写“大思政课”育人实践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