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首届“语言哲学前沿论坛”举办

3月7日至8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首届“语言哲学前沿论坛”举办。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协办。论坛工作语言为英语,吸引了来自纽约市立大学、北京大学等海内外多所知名高校语言学、哲学专业六十余名专家学者,聚焦当代语言哲学前沿问题, 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见解,为语言哲学的发展与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0314_130329_853.png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李金彩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致开幕辞,对全体与会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语言是认知、文化与文明的基石,强调了语言哲学研究对探索语言与现实关系的重要意义,期待与会学者激荡思想火花,通过学术对话催生创新成果、孕育跨界合作,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图片2.png

开幕式后,论坛进入主旨报告环节。本次论坛聚焦语言(学)哲学经典议题的当代新探、实验语言哲学发展动态与批判反思、当代语言哲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角三大议题,共设16场专题学术报告。

20250314_130453_615.png

第一场主旨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王海燕主持。

纽约市立大学Michael Devitt教授以“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Philosophy of Language”为题,深入探讨语义-语用界面和实验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哲学与语言学领域长期依赖直觉判断的研究路径展开批判分析,强调语言理论建构须立足实际语言使用的考察与验证。报告通过结合具体研究案例,为语言哲学方法论革新提供了支撑。

图片4.png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黄爱军主持了第二、三场主旨报告。

第二场报告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冯光武教授主讲,题目为“A Belief-based Neo-Gricean Account of Meaning”。冯教授以经典格莱斯意义理论为起点,详细阐述了该理论试图通过“可取消性”检验来区分“所言”“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做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基于信念的新格莱斯主义意义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对以上三者进行定义与区分。

图片5.png

第三场报告由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主讲。杜教授以“The Changeability of Reference: Towards an Accumulation Theory of Meaning”为题,通过引入“共指描述”这一概念,系统探讨名称指称对象本身保持不变但其指称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指出语义积累源于共指描述的叠加,从而为名称的指称可变性提供解释。

图片6.png

上海海事大学周祥副教授主持了第四、五场主旨报告。

第四场报告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霍永寿教授主讲,题目为“The Process Nature of Chinese Nouns and Its Grammatical Consequences: A Perspective of Process Philosophy of Language”。霍教授以沈家煊“名动包含”说及汉语界关于汉语名词的探讨为基础,引入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关于语句述谓模式的相关思考,提出了一个基于汉语句构述谓的过程语言哲学理论框架,并以此为视角,深入讨论了汉语名词的语言哲学特性。

图片7.png

第五场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何刚教授主讲。何教授以“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cultural World”为题,指出语言哲学对“语言-世界”的对应论解释可以延伸到语言-文化世界层面,并针对该问题深入探讨了语言如何通过引入新的异域文化特征和文化融合,使主导文化系统呈现出多元互渗的图景;报告还探索了语言建构多元文化世界的原则、机制与条件。

图片8.png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李鸾主持了第六、七场主旨报告。

第六场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徐敏教授主讲,题目为“The Truth Problem of Counterfactual Existence”。徐教授梳理了解决“反事实存在真理问题”的五种路径,并指出其不足。在克里普克对形而上学可能性与认识论可能性的区分基础之上,提出了“无命题观”,并对可能的反驳进行了回应。

图片9.png

第七场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何朝安教授主讲,何教授以“Negation on the Australian Plan and Negative Truth”为题,基于“澳大利亚方案”,将否定视为模态概念,以可能世界间的不兼容性及被否定句子在相关世界的真值条件解释否定真理,并论证了模态理论无需假设否定事实,且能消解概念循环问题。

图片10.png

上海交通大学汪玉霞副教授主持了第八场主旨报告。

该场报告由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主讲,题目为“Referential Loosening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Case Studies”。以微博平台上的称呼语“老阿姨”以及应答语“我谢谢你”为例,陈教授深入探讨了网络交际中的指称“松散化”现象,揭示了娱乐化思潮引发的“创造性”语用指称可以突破语义内涵约束,既实现指称功能,又可传达调侃等语用效果。

图片11.png

华南理工大学梅轩博士主持了第九、十场报告。

第九场报告由纽约市立大学Michael Devitt 教授主讲,题目为“Reference Borrowing: The Case of Implement Terms”。通过真值判断实验,Devitt 教授对“工具类术语”(如“传真机”“算盘”)的指称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否定了描述理论,支持纯因果-历史理论,并质疑描述理论是否普遍失效。

图片12.png

第十场报告由中山大学任远教授主讲,题目为“Semantic Reference, Causal Theory, and Intuition”。任教授指出部分实验哲学研究存在三重误区:误用寻求指称理论的方法论、夸大直觉在哲学研究中的作用、误解语义指称概念,强调专名的语义指称是语言社区通过实践确立的语义事实,独立于认知机制的理论解释。此外,任教授还详细探讨了埃文斯提出的混合论的优势,并认为该理论无需依赖大众语言使用或直觉验证。

图片13.png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丁瑶主持了第十一、十二场主旨报告。

第十一场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刘畅主讲,以“Two Arguments against Hybrid Theories of Moral Language”为题,对元伦理学中道德话语的混合论阐释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两点反驳,并对这些反驳观点可能引起的反对意见作出进一步回应。

图片14.png

第十二场报告由北京大学胡旭辉长聘副教授主讲。胡教授以“Rethinking Language and Thought: A Chomskyan Perspective and Beyond”为题,对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并非主要用于交流”以及“语言本质上是一个思维系统”这两个观点进行系统阐释。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a. I-language 并不直接产生思维,而是为思维的表达提供构架,最终的思维表达需要借助句法机制中的特征在Strawson所论述的语言使用中明确指代等具体意义。b. 并不是所有的思维内容都需要借助I-language的构架。c. 语言机制的功能不仅仅是为表达思维服务,也包括澄清、细化甚至修改原始且通常模糊的思维的功能。d. 进一步提供语言本质内核不是为交际服务的证据。e. 理论语言学可以为语言哲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图片15.png

上海交通大学王品副教授主持了第十三、十四场主旨报告。

第十三场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李金彩副教授主讲。李金彩以“The Gödel Case and Beyond: Reevaluating Cross-Cultural Semantics”为题,详细介绍了先前实验语义学研究基于“哥德尔”案例发现的专名指称判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但指出最新的重复实验发现,类似差异并未在“约拿案例”或“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中复现,进而提出跨文化语义学主张需谨慎,未来实验语义学研究设计首先需应对方法论挑战。

图片16.png

第十四场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黄远帆主讲。黄远帆以“On Cooperation Between X-Phil and Conceptual Engineering”为题,系统探讨了实验哲学在概念工程中可扮演的两种角色——“助产士”与“检验员”,并提出“调校师”角色来融合前两者,以促进概念工程的发展。

图片17.png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胡海主持了第十五、十六场主旨报告。

第十五场报告由四川大学曾国才教授主讲。曾教授以“Dimensions in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 Universal Pragmatics Revisited”为题,重新审视了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主张,提出语言本身编码了对话者对现实的解释互动,是意义共构的基础。

图片18.png

第十六场报告由北京大学Anton Alexandrov博士后主讲,题目为“Does It Make Sense to Go Meta? Internalism, Meta-Internalism, and Metaphysics”。Alexandrov博士论证了内在主义/外在主义与它们的元对应物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并不存在,对内在主义/外在主义的形而上学方面进行审视,并反思了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的本质。

图片19.png

本次论坛的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邹理主持。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主编孙颖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当代外语学刊》主编杨枫教授分别致辞。

孙颖教授首先对各位语言哲学专家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学术精神表示敬意,对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表示赞赏。同时,孙教授介绍了《外语学刊》的办刊宗旨和“语言哲学”专栏,期待在新智能、算力和数字时代,语言哲学研究者能够以前瞻性视角,打破语言学与哲学的界限,推动多学科融合,希望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等核心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期盼语言哲学前沿论坛能够持续举办,不断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图片20.png

杨枫教授在致辞中梳理了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语言哲学研究传统,着重介绍了刘龙根教授领衔团队通过结合语言哲学与认知科学,在语义-语用界面研究和实验语义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对本次论坛构建语言学-哲学双学科对话平台、采用英语作为学术工作语言的前沿探索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举彰显了学术共同体的跨界融合能力与国际化学术视野。杨教授表示,《当代外语研究》将继续大力支持语言哲学研究,并强调了未来研究的三个重点方向,语言哲学与认知科学、语言哲学与人工智能、语言哲学与跨文化交流;同时呼吁强化新时代知识生产的现实关照维度。最后,杨教授期待语言哲学研究者未来再聚交大,共促学科发展。

图片21.png

本次论坛的举办,有效促进了国内外语言学与哲学领域的深入对话和协同创新,为新时代语言哲学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注入了动力。论坛形成的跨国界学术共同体,将持续推动语言哲学领域核心命题的创新性研究。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倪黎
钱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