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凝聚广泛共识 汇聚强大合力
上海交通大学师生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
春风送暖,春潮奔涌。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国代表委员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积极议政建言、广泛凝聚共识,奏响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上海交通大学师生纷纷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了解两会动态,关注两会热点,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团结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彰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与决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培养人才、汇聚人才、发挥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平台。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视野和求贤若渴的心态,吸引和集聚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以一流人才催生一流成果,以优秀人才培育优秀人才。要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深化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产生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成果、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和“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高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表示,今年两会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凝心聚力、增强自信的大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会,是全面推动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部署会,也是直面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切问题的办公会。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乘势而上。近年来,上海交大坚持在自主、自信中做好顶层设计与布局,围绕教育强国与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要求,深化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基础研究,持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承上启下关键阶段,相信两会一定能给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出更多新招、实招,让高校在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了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密切关注,彰显了党中央以长远眼光筑牢科技强国根基的战略定力。这既是对科研工作者的殷切嘱托,更是面向全球科技竞争的时代宣言。过去一年,李政道研究所提前完成2035规划第一个五年发展期的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今年,李所将继续主动作为,继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统筹推进三大实验平台和三大前进观测基地建设,构建起从基础理论突破到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生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李所将充分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机构。
“听了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求真务实,干货满满,处处体现了党和国家强烈的为民情怀,报告更加坚定了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工作任务中提到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这让我深有感触,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双碳”目标引领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也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面向国家需求建设的智慧能源示范校园已经初步成型,为上海嘉兴路街道‘低碳生活新时尚实践区’建设、新疆铁道与能源职业技术大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建设范本,发挥了高校的绿色低碳技术引领示范作用。未来,我们将紧紧围绕‘双碳’目标,努力为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我在现场聆听了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出实招,务实功,见实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X+医学”和“医学+X”人才培养模式,推进“4+4+X”医工交叉MD+PhD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完善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为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使我深感使命在肩。结合高校工作与参政实践,我有如下感悟。一是科研攻关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报告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组建跨学科团队,致力于攻克有机废弃物资源循环与利用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二是人才培养要对接新质生产力需求。我将致力于激发青年学子对环境科学的热情,通过建立与各年级本科生的直接沟通渠道,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培养优秀人才;三是我将分享自己的参政议政经历,让年轻学生从本科阶段就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树立服务国家理念的重要性,让他们也能够从本科生开始就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树立服务国家理念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将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担当,推动教育科研改革向纵深突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了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坚定信心,让我深感振奋。”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表示,报告中对“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的着重强调,切中了当下科技发展的关键。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 “深水区”,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突破 “卡脖子” 技术的尖兵,更是开拓新质赛道的先锋。去年起,李政道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力构建专职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这与国家实现重大科技目标的战略高度契合。“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力度,以全球视野打造顶尖人才汇聚的 ‘蓄水池’,围绕有组织科研模式,凝聚人才力量攻克重大科学问题,让源源不断的原创成果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表示,“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去年取得的成绩,并且对2025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宏观政策的取向上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更加稳健。在宏观政策的效果方面,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一致性评估。要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尤其是在财政支出的导向上,明确要把更多支出用于提振消费和改善民生,并且在供给侧做出很多有利于提振消费的改革举措。在这一方面我深刻感受到中央在重大政策决策上,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并且把优化结构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向往的新动能。在科技发展方面强调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并且要推动标志性改革措施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其中还特别强调要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这些都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聆听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我深受鼓舞。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与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紧密相连。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了科研报国的信念。”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侨联主席张万斌表示,“多年来,我们团队始终以‘四个面向’为指引,致力于解决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和产业界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报告中提到的‘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团队在薄荷醇等多个手性药物和香料的工业化合成,正是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未来,我将带领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药物和香料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重大。我将继续扎根教学一线,将科研报国精神融入课堂,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王先林表示,“作为研究经济法特别是竞争法的学者,我非常关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的内容。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要素。当前,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痼疾仍未完全消除,在市场竞争领域主要表现为各种市场主体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还存在歧视性的市场准入限制、选择性的支持政策,一些行业还存在条块分割、行业垄断的现象。因此,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通过公平竞争制度建设,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不当市场干预行为,尤其是需要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造技术与装备自动化研究所副教授王新昶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总结了过往一年国家在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且强调在新的一年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机械制造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结合学科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我们还肩负着培养未来机械制造领域工程科学人才的重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国家和行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里文化强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锚定了高远目标。文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支撑,风景园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力彰显着文化软实力。而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永续发展,风景园林实践则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关键。”2024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于冰沁表示,“我们以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指引,运用前沿技术推进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夯实美丽中国的生态基础。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深感责任在肩。我们要鼓励学生通过创新性的科研与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家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为文化强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持续输送新鲜血液、注入强劲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博士生舵手计划”学员戚方舟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名材料学子,我将把博士课题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持续开展真材实料的有效科研,为攻克‘卡脖子’难题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在认真聆听李强总理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后,我感到精神振奋、信心满怀,切实感受到了‘稳’的态势巩固延续与‘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之际,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世照表示,“作为‘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我们更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推动理论宣讲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未来,我们会聚焦2025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宣讲课程,为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贡献属于交大青年的一份力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农村更加和谐稳定。为推进乡村振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的决心。”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彩云表示,“作为农学学子,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中,我亲眼目睹了一颗种子如何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让土地焕发新的生机,现代农业如何高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乡村建设行动如何让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焕然一新’。‘三农’工作需要紧抓,智慧农业大有可为,未来我也希望能够以建设者的身份,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青年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力量和重要的劳动者主体,肩负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重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二期学员单畅表示,“今年开年,‘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成为全民热议话题。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我时刻关心最新技术成果与社会影响,多次走近顶尖实验室与科技工作者,以交大为起点讲好中国科技故事、产业故事。去年暑期依托学校‘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的实践平台,我前往新华通讯社实习,亲身实践将AIGC技术融入新闻生产,为投身党的新闻事业而心潮澎湃。未来,我将继续锤炼专业能力,发挥创新思维,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起来,用文字、影像、技术记录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