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建成黑水虻中试线 餐厨垃圾资源化助力"无废校园"建设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内一条日处理量达4吨的黑水虻生物转化中试线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该校餐厨垃圾处理迈入“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新阶段。该项目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联合攻关,后勤保障中心积极联动协同推进,通过生物技术将食堂餐厨垃圾转化为高附加值资源,为国内高校探索可持续垃圾处理模式提供了创新样板。
跨学科攻关: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园日均产生餐厨垃圾约10-12吨。学校后勤保障中心一直在寻求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以解决传统方式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2021年起,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团队联合农生学院资源化利用团队,启动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的系统性研发。项目组历经多年攻关,通过提升虫卵孵化率、自动化分拣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建成包含预处理、智能养殖、产物加工三大模块的中试系统,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化应用的跨越。
“黑水虻幼虫可高效分解有机质,并生产优质虫体蛋白和虫沙有机肥,为循环经济提供新型原料性产品。”环境学院项目负责人介绍,系统采用智能温控和精准饲喂技术,使黑水虻转化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处理后的虫体蛋白含量达45%以上,可作为畜禽和水产养殖的蛋白源;虫粪有机质含量超过60%,经加工后成为优质有机肥反哺校园绿植养护,形成“厨余-昆虫-资源”的完整闭环。
多部门协同:打造校园生态循环链
项目实施过程中,后勤保障中心设置专用收集容器,对食堂产生的厨余垃圾分类存储收集;环境学院研发团队设计模块化处理设备,实现与现有垃圾收运体系无缝对接;农生学院大力协助建立黑水虻种群繁育基地,确保生物处理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资源,最终在校园西北角建成占地500平方米的示范工程。
系统运行二个月来已接待来自多个地区和机构的参观者,宣传了湿垃圾的新型资源化利用新途径。这个中试基地处理湿垃圾的方式颠覆了传统垃圾处理脏乱差的印象。现代化的处理方式完全解决了以往恶臭扩散和废水外溢的不良环境。
产学研融合: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作为上海市“无废校园”建设唯一获评高校,上海交通大学正将该项目纳入环境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环境学院开设《有机废物资源化》实践课程,学生在工程师指导下参与系统运维;农生学院设立昆虫资源利用创新实验班和头雁计划,开展黑水虻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项目组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制定的《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技术规范》被纳入上海市地方标准编制计划。
“这项创新实践体现了交大‘学在真实环境、研在工程现场、用在产业前沿’的育人理念。”学校计划未来三年加大投入,建设覆盖整个闵行校区的有机废物协同处理网络,并联合临港集团打造长三角黑水虻生物转化示范基地,为城市有机固废治理提供“交大方案”。
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校园尺度的工程实践,上海交大用科技创新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这条穿梭于餐厨垃圾与生物资源之间的黑水虻中试线,不仅编织着校园生态循环的经纬,更孕育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