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您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师生追忆敬爱的学长黄旭华

近日,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他隐姓埋名三十载,倾毕生心血铸就大国重器,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他科学报国的赤子情怀、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以及为国铸剑的卓越贡献,成为上海交大全体师生追思与传承的精神丰碑。为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黄旭华学长,2月7日、8日,学校分别在闵行校区、徐汇校区组织了追思活动,全体交大师生献花缅怀,追忆敬爱的学长黄旭华。

无标题.png

无标题.png

无标题.png

无标题.png

深耕蓝海,接续奋斗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周薇表示:“惊悉我们最敬爱的黄旭华院士永远离开了大家,全体船建师生万分悲痛!与黄老交流的点点滴滴不断涌上心头,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沉的家国情怀、无私的精神品格、坚强的意志品质、敏捷的思维表达、达观的人生态度,无不给每一位与黄老交往过的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我们而言,黄老绝不仅仅是功勋赫赫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更是全体船建人亲切的黄学长和永远的精神坐标,我们将不忘黄老的嘱托,为祖国海洋强国事业培养更多有信仰、有理想、有本领的青年人才,用科技创新肩负起属于我们的时代使命!”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付世晓表示:“黄旭华学长是交大造船系的杰出代表。他淡泊名利,三十年隐姓埋名,率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工作,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仍心系科技创新,把奖金全部捐献给工作单位,鼓励青年人的科技创新工作,并在母校设立了‘旭华奖学金’,激励青年学生投身国防事业。学院将继承黄学长‘此生属于祖国’的伟大爱国精神,和挑战科技最前沿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青年人才,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续写黄学长爱国、奋斗的新篇章。”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主任薛鸿祥表示:“黄旭华学长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隐姓埋名三十载,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深刻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先生已去,精神永存!学长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品质将激励新时代的交大船海人投身伟大事业,与国同行,深耕蓝色国土,谱写强国新篇章。”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王鸿东表示:“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黄老始终是我们船海学子的榜样,他的精神一直在激励我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而奋斗。我有幸在2022年拜访黄老,并见证他为交大学子写下‘要有信仰,有理想,还要有本领’的寄语。虽然黄老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与事迹永远感召我们,当我们把个体的生命和国家的、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天地将无限广阔,生命将无上光荣。”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水下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吴超表示:“为了国家的强盛,实现‘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梦想,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30载,奉献青春热血,实现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一辈子认真做好一件事。黄老,您虽已离去,但您的精神永存!您的‘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船海人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努力奋斗!”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船海计算流体力学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林翀表示:“初次听闻黄老的名字是我还在上中学时。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他们称赞黄老‘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熟悉黄老的事迹是进入交大后,在课堂中、校园里,他在校庆时说的‘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不断地回响。每当他人问起我的专业时,我总会和他们提起黄老;每天往返在校园内的‘旭华路’上,您潜心钻研的精神也不断感染着我。寥寥数语,书不尽哀思,我辈唯有继续向前,方能无愧于厚望。黄旭华学长一路走好,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强基计划旭华班学生代表杨天炯表示:“ 惊闻黄旭华学长驾鹤西去,作为‘旭华班’的一名学生,我不禁悲从中来。黄学长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隐姓埋名数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奉献了全部心血。他以卓越智慧攻克无数技术难关,以无私奉献诠释家国情怀,以严谨作风培养一代代科研人才。黄老虽已离去,但他是我们交大学子永远的精神坐标。新一代的船海学子一定不负所望,砥砺前行,继续为海洋强国梦想贡献新的力量。”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班旭华班学员代表俞施伟表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黄老用一生去诠释了这句话,隐姓埋名数十载,用毕生心血为祖国铸就‘深海利剑’,黄老的坚韧与智慧,诠释了科学报国的崇高精神,黄老的坚韧与担当,激励着一代代交大学子砥砺前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黄老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信念。作为新时代投身祖国海防建设的一份子,我们一定会继承黄旭华院士的遗志,为守护万里海疆贡献毕生力量。”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现工作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的管俊宇深情表示:“深海之上,长鲸永鸣。惊闻黄旭华院士溘然长逝,窗外北风呼啸,似是三十年前您隐姓埋名时那艘核潜艇破开的第一道浪花。作为‘黄旭华奖学金’的获得者,我深感荣幸,更觉责任重大。‘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老一生隐姓埋名,扎根深海,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用毕生心血铸就了捍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品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今日您的‘深海长鲸’仍在守护万里海疆,我将以您留下的精神坐标继续前行——在工作的深海里永远保持潜航的勇气,在人生的航程中永远校准忠诚的罗盘。”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现工作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的张宇祥表示:“惊闻黄旭华学长逝世,深海静默,青山低垂。作为同在交大求学的后辈,曾有幸在百廿校庆大会上一睹您的风采,聆听您的教诲,在毕业之际荣获了‘黄旭华奖学金’,以您的精神为指引投身核潜艇工程战线,此刻的悲痛更添千钧之重。您用一生践行‘深潜报国’的誓言,三十年隐姓埋名于惊涛之下,毕生心血铸就国之重器。深潜无声,静水流深,如今您虽化作星辰守望深蓝,但您留下的不仅是功勋卓著的核潜艇从0到1,更是一代代科研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那深海中永不熄灭的报国赤诚,惊涛里始终如一的创新勇气。请放心,作为新一代的核潜艇工程人,我们定会接稳您交付的历史接力棒,用青春续写深海长歌。我们的事业必定成功!”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赵光义现工作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他表示:“惊闻黄旭华院士去世的消息,作为交大船舶学子,作为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更作为一名同样为国铸舰的工程师,与黄老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哀思交织反复,我心中万千的遗憾与悲痛难以明说。黄老是我船海求学路的启蒙者,引领者,更是我舰船报国梦的压舱石,启明灯,黄老的离去是我辈舰船人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祖国的舰船事业奉献终身。愿您魂归蔚蓝深海,碧海波涛将永远回响您的名字;愿您的事迹化作星辰,万家灯火将永远铭记您的功勋。”

无标题.png

高山仰止,风范长存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张伟民表示:“国之重器,大国脊梁。自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决定由我院牵头策划并拍摄一部展现第一代核潜艇人艰苦创业精神、体现海军核潜艇官兵与军工人伟大精神的影片以来,至今已过去五年多。在筹备‘核潜艇’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深感震撼与敬仰。以黄旭华院士为代表的一代核潜艇人,将毕生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愈发体会到‘核潜艇精神’的伟大,感受到信仰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这一路,我们历经坎坷,但初心从未动摇,始终坚定前行。特别是在2020年8月,我们有幸拜访了黄老本人。当时,黄老思维依然敏捷,他用洪亮的声音为我们讲述了整整两个小时关于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故事。那些往事,即便在今天听来,依然令人震撼不已。黄老还一再叮嘱我们,不要突出他个人,而要展现军工人和海军官兵共同的精神风貌。正是以黄老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团队在筹备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至今。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情节紧张刺激、波澜起伏,充满勇气与智慧的影片,展现‘平凡人干非凡事’的壮举,与观众一同感受中国核潜艇人的精神力量。感受像黄老这样千千万万老一辈科学家、军工人和勇敢的海军官兵,如何用智慧与汗水筑起守护祖国长治久安的深海长城。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欧七斤表示:“黄旭华学长是全体交大人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崇高典范,也是交大校史重点研究与展示的杰出校友之一。1945年,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考入交大造船系,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接受了扎实的基础教育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同时,他在交大这座‘民主堡垒’革命热潮的影响下,投身到火热的爱国民主运动,先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山茶社’,后于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红专并进的青年大学生。交大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政治素养熏陶,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即从事舰船军工科研,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做了一生为国向党的政治思想准备,可以说求学交大开启了黄旭华终身奉献舰船事业的起点。今后,交大校史将继续挖掘和弘扬黄学长一生的感人事迹及其与交大的一世情缘,为传承老一辈学长为国奉献的宝贵精神、培养造就时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庆桥表示:“黄旭华学长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时代榜样科学家,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诠释者、践行者、传播者,是各行各业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学习的楷模,是全社会要追的‘星’。黄旭华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鲜明时代特征。一是贡献大,他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永载史册;二是情怀深,他对国家对民族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强烈的科学报国之志,心怀‘国之大者’;三是大家范儿,他对名利看得很淡,不居功自傲,保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美德,奖掖后学,甘为人梯;四是凡人心,虽然他是贡献卓著的科学巨擘,但他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是可以接近并容易接近的长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将深入研究、宣传、传播黄旭华的成才历程、科学成就、杰出贡献、爱国精神、高尚品德、大家风范,树立中国科学家的鲜活形象,用真实的案例说话,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让生动的故事打动人,让故事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直抵人心,深刻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让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扎根人心。”

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于无声处——黄旭华传》以白描叙事的手法,按照黄旭华成长的时间节点,铺陈传主自幼年成长、辗转求学、“交大”洗礼至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具体过程,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给读者。该书策划编辑钱方针表示:“黄旭华是上海交大杰出校友,而且对母校情深,不顾年迈之身数次往返母校作报告,为交大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与交大的故事更是被交大学子薪火相传。这样一位国之脊梁、交大之光,应该广为人知,成为大家追逐之星,尤其要成为青年学子的偶像。黄旭华校友用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激发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奋发向上。”

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红印”校史宣讲团团长段宇杰也曾讲解过黄学长的故事。他说:“我讲述过黄旭华学长在交大的青春岁月,讲述他如何在‘山茶社’中追寻救国之路,从一名进步青年成长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者。今天再提笔缅怀,心中更添敬仰与感动。1945年,黄学长步入交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投身‘山茶社’,在护校请愿的列车上高唱《国际歌》《马赛曲》,也在暗夜中点燃希望的火种。正是‘山茶社’这片热土,塑造了他的赤诚报国之心,锻造了他一生不悔的信念。作为‘红印’的一份子,我会继续讲述他的故事,让‘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的誓言在交大人的心中传承,让山茶花的精神代代绽放。”

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学生话剧团副团长黄迪彬表示:“我与黄老渊源颇深,黄老在交大‘山茶社’用歌舞、短剧等艺术形式在学生运动中宣扬进步思想,我也在话剧《山茶》中讲述他的交大故事。作为即将攻读钛合金制造方向博士学位的交大人,愿能追随黄老‘下五洋捉鳖’的宏图壮志,延续‘上九天揽月’的交大佳话,同时用话剧让诸如黄老的交大前辈先贤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无标题.png

薪火不熄,砥砺前行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王蓓琪表示:“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学长以渊博的学识和坚定的信念,铸就了国家海洋安全的钢铁长城。他那句‘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的铮铮誓言,指引着我坚定地选择了核工程专业。如今,在黄院士精神的感召下,我们新一代核工程学子必将以‘强核报国’为己任,在核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2021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郭仲秋说:“黄旭华学长一生潜心核潜艇研究,我认为‘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是对黄旭华院士精神的很好的概括。‘苦干’是指潜心钻研科学技术,‘甘做’是不求功名、不求回报,只求对得起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黄老的故事和精神让我认识到,从事国防科技攻关工作,首先是要潜下心来踏踏实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二是不要被一些眼前的名利所蒙蔽,等到真正干出‘惊天动地事’时,心里的获得感和自豪感是任何名或者利都无法比拟的。期待在未来有一天能看到自己参与研发设计的飞机从天安门广场飞过、翱翔于祖国的蓝天之上。”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2021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李芹谈到:“黄老的‘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奔赴祖国各个角落抛洒热血,硕士毕业时我怀着相同的期许来到工作岗位,立志投身祖国的空气动力事业。工作半年后,工作岗位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团队寄予我更大的期望、我本人也希望自己具备更扎实的科研实力,因此申请了母校的博士研究生就读机会。从博士课题的选题开始,我充分考虑了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了解到的国家需求,期间充分听取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专家的建议,先瞄准气动领域的一个小小的基础科研问题开展工作。希望学成后,继续带着黄老赋予我们的动力,重新回到空气动力事业的‘主战场’。”

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2021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的宋思蒙说:“我在择业时,看到七一九研究所宣传册上写的那句‘担民族之重托,当国家之大任’,回想起黄旭华院士演讲时的感动,我们都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选择追随黄老的脚步,投身国防事业,与祖国同行。工作后,又恰逢黄旭华学长向七一九所捐赠了1100万个人所获奖金,用于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此激励我所广大青年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开拓进取。我作为在科研生产一线上的青年职工,因此备受鼓舞,必将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为铸就国之重器再创辉煌。”

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2021届毕业生、2021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安自动控制研究所的常琎则表示:“在工作后的一年里,见证了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国产化设备成功装备某型号飞机并助力某型飞机的成功首飞,心中无比自豪和骄傲。每当独自走在深夜回家的路上,亦或是科研攻关遇到瓶颈时,我总会想到黄老对我们的嘱咐: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这其中蕴含着老学长、老前辈对于事业以及国家的热爱与忠诚。这句话也一直鞭策着我,让我不怕吃苦,不畏艰险,不断钻研。走出交大,就要勇担责任,希望自己能够在冲击航空科技顶峰中建功立业!”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2022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陈杰谈及黄老说:“惊闻黄旭华学长与世长辞,先生‘深潜’三十年铸重器,将忠孝熔铸成核潜艇的钢铁脊梁,流淌着交大人‘造国之重器’的血脉基因。三年前毕业时手中那份‘黄旭华奖学金’证书愈发滚烫。作为受先生精神感召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的青年,我常在战鹰呼啸而过的轰鸣中,听见黄学长穿越时空的嘱托。他埋首算盘与计算尺的身影,恰似万千航空人甘坐冷板凳的缩影;他深藏功名三十载的选择,正是当代交大青年投身祖国伟大事业的精神灯塔。此刻,长江侧畔水光熠熠,先生已化作苍穹星辰。我将时刻以先生为榜样,以战机尾焰为笔,继续书写‘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祖国’的答卷。”

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2022届毕业生、2022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的陈强表示:“加班中惊闻黄旭华学长逝世的消息,悲痛难抑,久久难平。黄老隐姓埋名三十年,以毕生心血铸就大国重器,让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震慑四海,无愧于‘中国脊梁’的称号。黄老在交大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此生属于祖国,无怨无悔’的誓言,至今仍激荡在我心中。三年前,我曾有幸获得‘黄旭华奖学金’的资助,而今也效仿黄老走上国防科研的道路,更是深知这条路的艰辛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不易。作为后辈,我定以黄老为灯塔,追随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步伐,坚定不移投身国防事业,用己身所学捍卫蓝天,制胜苍穹。黄老今虽远去,但深海静默处,精神永存;祖国长空下,薪火不熄!”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3届毕业生、2023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的陈敏谈到:“敢做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听闻黄旭华学长去世的消息,这句刻在黄旭华立奖学金奖杯上的文字一直在耳旁回响。黄旭华学长隐姓埋名30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作为交大学子,‘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指引着我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工作,黄老的事迹耳濡目染,坚定了我的选择。作为一名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很庆幸能追随学长的脚步,将这份爱国精神传承下去,踏上军工报国路,愿黄老一路走好! ”

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2023届博士毕业生、2022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王尧伟也深切悼念:“当我的名字与‘黄旭华奖学金’连在一起时,我感到无上荣光。这份殊荣不是终点,而是将我们年轻学者与前辈科学家的精神血脉相连的起点。在实验室的深夜里重读黄旭华学长的文献,总能触摸到超越时空的精神温度。三十载隐姓埋名的科研坚守,将人生最璀璨的年华深藏于惊涛之下,这种纯粹的科学精神犹如明灯。我们这一代人在现代化实验室里研究先进技术时,更应铭记黄学长用算盘和计算尺叩开核潜艇之门的壮举。这份奖学金承载的不仅是物质支持,更是对科学真理永不止步的追求密码。黄学长在入党申请书中的誓言至今振聋发聩:‘我甘愿做沉默的砥柱’。我的博士研究虽聚焦于微小的纳米材料,但始终以‘国家需要就是研究方向’为准则。每当我面临科研困境时,总会想起黄学长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那句‘准备和大家共同牺牲’的决绝,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当以生命丈量真理的深度。 今天,黄旭华学长虽已化作星辰,但他铸就的精神长城永远矗立。那些泛黄的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那些被深潜压力压变形的潜艇模型,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科学报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生命浇筑的信仰。站在前辈的肩头远眺,我们既要传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品格,更要以创新思维开辟新航路。”

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2023届毕业生、2023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吕子瑶表示:“惊闻黄旭华院士逝世,心中悲痛难抑。作为曾获得黄旭华奖学金的一员,我深感荣幸,更感责任重大。黄老一生投身祖国核潜艇事业,用毕生心血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他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让我更加坚定地投身国防事业。黄老曾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无论是在技术攻关中追求卓越,还是在党建工作中践行责任,我都以黄老为榜样,努力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黄旭华先生的精神之光,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本科生、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陈正柯深情说道:“誓言无声,孤独深潜,黄旭华院士一生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他的离去是我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交大的强基计划的学生,更要传承黄学长的精神,择一事,终一生,以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做敢于攻坚克难的开拓者。愿黄学长安息,您的伟大事迹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2024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的潘胜权说:“今天我们共同悲痛地缅怀黄旭华学长,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风向标,学长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将在中华民族史上永垂不朽。学长‘隐姓埋名三十载,敢做惊天动地事’的无畏精神、‘对祖国最大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的爱国主义精神、‘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豪迈豁达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和广大交大人,也是促成我选择国防事业的重要动力。同时缅怀也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作为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我将时刻不忘学长的殷切期盼,锤炼本领,坚定信念,接力学长的精神品质,在国防事业上能奉献、敢奉献、甘奉献!”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2024年黄旭华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的于小洛惊闻黄旭华学长逝世,悲痛万分。于小洛表示:“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您的一生,是深潜报国的一生,是攻坚克难的一生,是隐姓埋名的一生,黄老对祖国核潜艇事业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在那波澜壮阔的年代为捍卫国家权益立下了不朽功勋。99岁人生热血难凉,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华夏青年投身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我们将铭记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工作,为守护祖国山河贡献力量。黄旭华学长千古!”

无标题.png

黄旭华院士虽已离去,但他“隐姓埋名、科学报国”的精神如深海中的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一生深刻诠释了“此生属于祖国,无怨无悔”的誓言,激励着交大师生与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勇毅前行。正如校史剧《积厚流光》所演绎的,黄旭华精神将永远在交大校园薪火相传,在祖国大地上生生不息。

朱天婕 江倩倩 (整理)
新闻中心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