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举办首届智慧文科论坛
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智慧文科论坛在闵行校区举行,本次论坛以“AI赋能新文科建设”为主题,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大学、阿里巴巴达摩院等高校和企业人文社科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研讨。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文科建设处(智库中心、智慧人文社科中心)处长吴文锋主持。本次论坛由文科建设处(智库中心、智慧人文社科中心)主办,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协办。学校职能部处、直属单位、院系教师代表超百余人出席论坛。
顾锋首先代表学校向出席智慧文科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不仅提出要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更是要求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手段,推动科研范式重大变革。他表示,上海交大的文科建设一直坚持走精品文科道路,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科科研范式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形成了交大特色,开拓性的成立了智慧人文社科中心。他强调,文科不仅要有思想,更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如何利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去赋能文科科研,提高文科研究的可信性,是一个根本的关键性问题。他表示,期望通过论坛期间的深入探讨,让相关理念与共识切实落地生根,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与实际成果,从而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成效。
论坛主题报告涵盖文科科研范式创新,开放科学数据共享,教育部哲社实验室建设,教育、体育、文学创作等领域大模型的开发应用,以及大模型prompt实战经验分享等内容。论坛第一部分由吴文锋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中文系联聘教授王峰以“智能媒介赋能创意写作”为题分享了智能媒介在创意写作领域的最新进展。他介绍了团队利用国内先进的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以及人工润色技术,成功创作了国内首部百万字智能小说《天命使徒》,强调了国产大语言模型在安全性和公开性方面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大模型生成文本的“失控”特性,提出了适应性创作策略。他还提出智能创意写作时代已经来临,为表示将为文学创作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黎涌明以“上体体育大模型研发探索与实践应用”为题对体育大模型研发探索与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介绍了上海体育大学在体育学科建设、人工智能与体育结合的进展,以及“上体-百度飞桨智慧体育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和成果。他强调了体育大模型在动作识别、技战术分析、AI教练等方面的应用,并展示了3D+AI技术在巴黎奥运会游泳训练中的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司法实验室主任、特聘教授杨力以“计算社会科学范式与新文科研究平台建设”为题强调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性作用,以及中国特色的智慧法治理论策源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展示了构建智慧司法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成效,提供了关于计算社会科学和智慧司法发展的新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秦波以“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 赋能数字政府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为题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政府与国家治理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国内外数字政府建设的进展和挑战以及实验室建设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建设数字政府的战略方向和对策。
《探索与争鸣》期刊主编叶祝弟以“跨学科:姿态、问题及展望”为题探讨了文科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横跨、斜挎、内跨三个跨学科的样式,指出了跨学科研究不仅是学科自省和自新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科思维模式的突破,并理清了综合性学术期刊推进跨学科研究的路径。他强调,跨学科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同时警惕学术泡沫,确保研究的实效性和深度。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委员张计龙以“高校人文社科数据管理研究与实践”为题探讨了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管理实践,以及复旦大学在开放科学数据方面的实践经验,他指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科研活动已进入数据密集型时代,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亟需创新。高校应推动政策和标准规范建设,重视用户需求,实现科研数据资产化,深入数据服务。此外,他还展示了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的数据管理经验以及国家层面科学数据政策。
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负责人吴跃东以“大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实践与反思”为题,分享了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的实践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决策、大数据驱动教育决策实践探索以及数据驱动教育决策技术伦理,并提出了未来展望。他从大模型、大数据推动教学质量变革的角度深入介绍了数据驱动下的教育决策的实践路径。
阿里巴巴达摩院基础智能中心负责人、浙江省湖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赵德丽以“AI发展规律与视觉生成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发展历程,提出我们当前处于通用人工智能早期阶段,即人机关系从辅助工具向智能体演进。他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全栈技术协同创新。他指出,大模型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正在形成新质生产力,还介绍了具身智能发展历程与现状。最后他还从视觉内容生成与编辑角度分享了AI应用以及寻光AI的应用案例。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康乐乐以“数据智能驱动下的交叉创新”为题分享了南京大学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建设理念以及未来规划,并介绍了交叉创新研究与服务的模式,强调了实验室在推动人文社科领域多学科交叉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到,实验室以“一体四地”为功能定位,致力于打造交叉学科生长地、复合人才集聚地、数据资产融汇池和专业攻关突破地。此外,还展示了实验室在数据资源建设、数智平台建设与服务、交叉创新研究与服务等方面的丰硕成果,以及对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创新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研究员(紫江青年学者)周杰以“EduChat:有温度的引导式教育大模型”为题展示了教育大模型EduChat的最新进展,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影响,并详细介绍了EduChat如何通过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和规模化的教育。EduChat不仅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启发式教学,还能进行智能助教和心理评估。
国创生成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海俊以“《虚实双驱:基于生成式AI的新型科研范式重构》——从数字孪生到虚拟引导的人文社科研究新模式”为题作报告,讲述了学术科研范式的演变、AI对个人专著出版的影响、中美重要社会问题的跨界研究,以及AI取代中高级岗位对学术界的影响。他强调AI作为学术研究的“时间礼物”,鼓励学者们利用AI工具,从课堂到群创,开拓智能科研的新路径。
主题报告后续阶段分别由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智慧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林新华,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智慧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马超,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智慧人文社科中心常务副主任罗金才主持。论坛的闭幕式上,罗金才代表主办方、协办方再次对全体专家学者和参会教师表示感谢。他回顾了本次论坛围绕文科实验室建设思路与举措、垂直领域大模型开发与应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了AI赋能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增进了各校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推动了高校与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学术研究共同体。
关于智慧文科论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数智化转型阶段。各高校院所、行业领域专家在人工智能赋能文科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组织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交流进展,分享经验,对于进一步营造新技术赋能文科教学科研的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科建设处(智库中心、智慧人文社科中心)联合校内相关部门共同举办智慧文科论坛,广泛开展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旨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