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第一届语料库翻译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11月15日至17日,第一届语料库翻译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文治论坛协办。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语料库翻译学的创新发展。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等五十余所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这场学术盛会。

dh11-19-1.png

16日上午,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会场拉开帷幕,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庞双子主持。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首先致辞,他热烈欢迎全体参会学者,并特别强调了外国语学院在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同时对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寄予殷切期望。

20241119_192134_663.png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王克非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回顾了语料库翻译学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本次研讨会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传承与发展。王克非教授表示,此次会议旨在为中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学科的创新与进步。

dh11-19-3.png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胡开宝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语料库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范式,在推动学科前沿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胡开宝教授高度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的深厚学术传统,对外国语学院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他鼓励与会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学科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dh11-19-4.png

开幕式后,研讨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共安排七场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专家报告。上海交通大学朱一凡教授主持了第一、二场主旨报告。首场报告由西南大学胡显耀教授主讲,题目为“Is machine translation more normalized than human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 across registers and a new perspective”。他在报告中探讨规范化假说是否适用于机器翻译,并通过比较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语言特征,发现规范化并非机器翻译的普遍特性,反而是人工翻译表现出更强的保守倾向。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认知因素有关,并受到文体差异的影响。

dh11-19-5.png

第二场报告由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教授主讲,题目为“Formulaicit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xical Bundles in UN Security Council Speeches”。他的报告聚焦于联合国安理会发言及同声传译语料中四词词块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译员在翻译中使用词块的频率和多样性均高于母语者。这一现象表明,译员在高认知负荷下更倾向于依赖词块以提升口译的流利性,而母语者则展现出更大的语言多样性和表达灵活性。

dh11-19-6.png

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主持了第三、四场主旨报告。第三场报告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戴光荣教授主讲,题目为“语料库助推机器翻译质量提升的可行性探讨”。他在报告中详细阐述语料库在提升机器翻译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分析语料加工对翻译模型性能优化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如何将语言学知识高效融入机器翻译模型中,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dh11-19-7.png

第四场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郭鸿杰教授主讲,题目为“经济学赖以生存的隐喻及其汉译——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他在报告中总结了映射至“经济”目标域的六大主要隐喻源域,为解析财经隐喻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支持。他还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语境中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隐喻保留、调整和省略,揭示了文化差异对隐喻的理解与翻译的影响。

dh11-19-8.png

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主持了上午最后三场主旨报告。第五场主旨报告由香港理工大学刘康龙副教授主讲,题为“AI驱动的翻译教育:一个互动学习与反馈平台”。他介绍了一种创新的AI翻译训练与反馈平台,该平台结合ChatGPT和机器翻译技术,为学生提供集翻译、译后编辑和评估于一体的综合学习体验。这种新颖的教学工具旨在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优化学习过程,促进翻译教育的智能化与互动化发展。

dh11-19-9.png

第六场主旨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庞双子长聘副教授主讲,题为“What Transcends ‘Translation Universals’? A Diachronic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Register Features in Translated and Original Chinese Texts”。她的研究在现有的历时复合语料库基础上进行拓展,分析了包含四个时期和五种文体的译文汉语特征,揭示了译文与原文汉语之间的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社会因素在译文语言特征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翻译共性及语言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dh11-19-10.png

最后一场主旨报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刘鼎甲副教授主讲,题为“A Multifactori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Obligatory Explicitation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Passive Structures”。他深入分析了英译汉被动结构中的强制显化机制,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多类别分类比较,以更准确地反映翻译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发现,汉译被动结构倾向于进行显化,主要受两种语言系统间结构差异的影响。

dh11-19-11.png

16日下午,八个分会场同时开展研讨。分会场的主题包括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中译外研究、大语言模型与语料库翻译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应用研究等。各分会场的点评专家依次为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教授、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戴光荣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刘康龙副教授、西南大学胡显耀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夏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刘鼎甲副教授。各分会场的年轻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专家一一予以点评指导,场面严肃而热烈,参会者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13.png

12.png

dh11-19-15.png

随后,研讨会进入青年学者论坛环节,燕山大学刘磊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韩林涛副教授、湖南工商大学吴良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胡海博士、北京大学朱周晔博士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颖卉副教授依次汇报。

20241119_192948_928.png

刘磊的报告题目为“大模型驱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案例库研究”;韩林涛汇报了“基于术语库与翻译记忆库融合的大模型辅助翻译方法研究”;吴良平作题为“CQP web检索和分析技术概览”的报告;胡海汇报“汉语文学领域翻译句法树库建设进展”;朱周晔作题为“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被动句复杂度对比研究”的报告,最后李颖卉汇报其“Explicit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ents’ cognitive-psychological factors: A longitudinal corpus-based network analysis”的研究。各位青年学者报告的异彩纷呈,展示了其风采和潜力。

1732015562811.png

接下来,研讨会进入主编与中青年学者对谈环节。《外语教学与研究》荣誉主编王克非教授、《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教授、《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胡加圣教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和《翻译季刊》主编李德超教授出席,对谈由《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主持。

20241119_193243_144.png

期刊主编们为青年学者在学术写作与投稿提供了具体建议:一是要了解各家期刊的主旨,在写作阶段就决定目标期刊,根据期刊特点进行选择;二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翻译学交叉研究,将翻译学同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相结合;三是在返修时要认真参考编辑部审稿意见,在理论深度、论述结构、语言表达,文献规范等多方面改进提高。场上青年学子踊跃提问,气氛热烈。

23.png

闭幕式由上海交大甄凤超教授主持,语料库翻译学专委会会长秦洪武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强调人工智能时代语料库翻译学研究需勇于突破、与时俱进,并指出以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类人语言能力,应将其作为语言研究的工具。同时他鼓励中青年学者夯实基础,努力创新。

24.png

本次语料库翻译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举办,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时代语料库翻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还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展示平台,为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倪黎
刘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