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期“文治菁英”培训班开班仪式暨第二届“文治新人”颁奖仪式举行
11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期哲学社会科学“文治菁英”青年骨干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暨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文治新人”颁奖仪式在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418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出席会议。学指委、研究生院、教务处、人资处、发展联络处、校友总会办公室、文科处等机关部处和院系相关负责人以及第三期“文治菁英”培训班学员、第二届“文治新人”获奖者及导师代表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文科处处长吴文锋主持。
吴文锋首先介绍了第二届“文治新人”评选情况。为表彰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引导、激励同学们培育学术志趣、提升科研能力、弘扬学术精神,自2023年以来,学校持续开展“文治新人”评选活动。今年是第二届评选活动,经过院系推荐、通讯评审、会议评审以及公示等环节,最终评选出媒体与传播学院 本科生姚欣桐,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刘可,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丁时述、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王亚星、人文学院博士生王国晋、教育学院博士生石雪怡、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张敏玥、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徐文慧、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董玉婕、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潘嗣同(按姓氏笔划排序)10名同学为第二届“文治新人”。获奖者覆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文科院系学生为主,同时也包括了理工科院系开展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同学,体现了对各学历层次同学的鼓舞激励,也体现出评选活动在学术方向上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会议中,通过视频对10位获奖同学科研情况进行了介绍。在学术研究方面,同学们普遍能够结合重要的理论问题以及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文化传承与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绿色创新与环境治理、大健康与新技术传播、工程决策与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等;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以及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展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活力,以及对现实和时代的观照,彰显了交大学子学术品味和家国情怀。
胡薇薇为第二届“文治新人”获评学生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学生为导师献花,向导师的指导与辛勤培养表达感谢。媒体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姚欣桐、人文学院博士生王国晋两位同学作为“文治新人”获奖者代表分别发言,表达了对学校培养的感谢,并结合各自情况,交流了学习和科研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会上,还举行了第三期哲学社会科学“文治菁英”青年骨干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文科处副处长高延坤介绍了培训班课程设置及相关安排。为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文科处从2022年开始举办“文治菁英”培训班,今年已经是第三期。本期培训班由来自文科院系的青年教师以及部分理工科院系从事文理交叉研究的青年教师组成。根据课程安排,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培训班将组织邀请主管部门领导专家、资深学者、权威期刊负责人等,围绕学校发展规划与政策资源、科研能力提升、学科交叉融合等主题与学员进行研讨、交流。
设计学院副教授常丹妮、体育系副教授王学彬作为第三期哲学社会科学“文治菁英”青年骨干人才培训班学员代表进行交流发言。他们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与研究领域分享了教书育人以及科研方面的感受与体会。他们还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培训班的学习,能够拓宽视野,碰撞思想的火花,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励大家在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大进步。
胡薇薇作总结讲话。她首先向“文治新人”获奖同学以及入选“文治菁英”培训班的学员们表示了祝贺。结合近期召开的教育部有关会议精神,她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两个结合”,胸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耕研究领域,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研究范式变革,将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开辟新赛道,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她表示,希望培训班学员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与科研活力,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充分发挥哲学社科重要的育人功能,服务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最后,她勉励获奖同学们,以获评“文治新人”为动力,永葆学术初心,在学术之路上追求不息、钻研不止,探索未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