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第五届亚太语料库语言学会议(APCLC 2024)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10月25日至27日,第五届亚太语料库语言学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胜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亚太语料库语言学协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料库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时期,语料库语言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学术盛宴吸引来来自世界各地数百名语料库语言学专家与学者,围绕“新数据、新理论”的会议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通过主旨演讲、分论坛和海报展示的形式,分享了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见解。
25日,两场精彩的工作坊拉开了序幕。上午,由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苏杭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的张磊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林铃博士,深入探讨了局部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下午,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Vaclav Brezina教授介绍了语料库分析工具LancsBox的使用技巧,以及数据驱动学习实践。工作坊内容安排丰富,学员参与度高,气氛热烈活跃。
26日早上,主会正式开始。开幕式上,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致欢迎辞,特别强调了外国语学院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积淀,强调了学科交叉与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并对所有参会者表示欢迎。
随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梁茂成教授致辞。他指出,当前语料库语言学面临大数据信息发掘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研究需要理论与技术的创新,该会议是推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进步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开幕式结束之后,会议进入主旨报告环节。26日上午共有四场主旨报告。首先,来自瑞士-纳沙泰尔的Martin Hilpert教授做主旨发言,题目为“Investigating Connectivity Change in the Constructional Network”。他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语料库的新方法,用于分析构式网络中连接随时间的发展过程。他以比较级形容词sweeter和easier的发展为例,将焦点置于构式之间的同化和异化,比较了连接性的变化如何影响该范畴的元素,以及这些变化在构式网络层面是如何展开的。
第二场主旨报告嘉宾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卫乃兴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Towards a Data-Explanation-Interpretation Approach to Confrontation Discourse Studies”。他首先系统介绍了对抗性话语(confrontation discourse)背后隐含的纯理哲学、辩证主义哲学和语言哲学,其次提出了对抗性话语分析路径,并指出语料库方法和计算手段可用于数据构建和解释,但各种阐释需在人文学科的框架中完成。
第三场主旨报告由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Michael Barlow教授完成。他报告的题目是“Trends in Corpus Linguistics”。他指出,我们已经步入大语言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有必要回顾过去几十年期间的一些理论和技术趋势,是如何影响语料库在不同类型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他将语料库应用分为三个阶段,数字前期、数字I期和数字II期,并借此投射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带给语料库语言学的挑战与机遇。
26日上午的最后一场主旨报告由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Vaclav Brezina教授完成。他报告的题目是“Corpus Linguistics at a Crossroads: Data, Contexts and Frequencies”。他指出,尽管大语言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挑战,但语料库语言学仍然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主要体现在收集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样本,主张在语境中理解语言,提供单词或者短语的频数信息,并详细介绍了他在兰卡斯特大学开展的两项重要语料库研究项目。
26日下午,大会同时开设了十个分会场进行论文宣读,分会场的主题包括: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新技术在语料库研究中的使用、数字人文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语言研究、学习者语料库研究、语料库翻译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等。分会场的学术演讲异彩纷呈,参会者在热烈的讨论中不断碰撞出学术思想的火花。
27日上午的主旨报告内容丰富。首先,是由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李文中教授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旨报告,题目是“The Open-mindedness Policy in the Evolution of Corpus Linguistics Approaches”。他指出,在语料库语言学术语研究中,研究者总是被自己的本体论视角、研究取向、预设的范畴以及选择使用的数据源所囚禁,他强调要信任文本,继续保持对语言事实的开放态度,并将任何理论或假设置于严密审查之下,任何理论都必须要经过验证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语言事实和数据。
接下来,由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的Dagmar Divjak教授做了题为“True to the Data, True to Cognition: Scaling up Corpus Linguistics Analyses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Learning”的主旨报告。她在报告中,首先指出语料库数据尚无法完全解决基于语言使用的语言研究者面临的所有问题,紧接着提出,为了获取语料库中可能包含的丰富的认知信息,需要从根本上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语料库数据。她通过使用英语中时态/体组合的案例研究,说明语料库语言学秉持的语言分析紧密贴近原始数据原则,该如何与认知语言学对分析的认知现实性要求相结合。
为了给参会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本次活动还组织了会议海报展示环节。本次会议共有25项研究入选海报展示,与会者围绕前沿观点与海报报告者进行学术交流。
会议进行最后一场主旨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的甄凤超教授主讲。他报告的题目是“Does Semantic Prosody Need a Local Grammar”。报告首先按照时间维度,回溯了语义韵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一些存在的问题,紧接着重点阐释了John Sinclair有关局部语法的思想和分析路径,尝试将语义韵融入复合词项的局部语法描写框架中。
会议在Michael Barlow教授的总结报告中落下帷幕,本次学术会议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参会学者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次相聚的机会,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基于此次会议成果而产生的新发现和新突破。这次学术盛会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更为国内外语料库语言学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亚太语料库语言学会议的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