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院士大讲堂第四讲在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举行
10月2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和人文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以及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本年度第四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院士大讲堂”。美国天普大学英文和翻译研究荣休教授、多年来一直入选斯坦福——爱思维尔全球2%顶尖科学家(文学研究)年度影响力和终身影响力榜单的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和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连续多年入选斯坦福——爱思维尔全球2%顶尖科学家(文学研究)年度影响力和终身影响力榜单的“资深翻译家”王宁以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为主题,围绕世界文学与翻译问题,开展了一场高端学术对话与交流。来自各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对本次讲座高度关注,累计参与人数超过60余人。
本次院士大讲堂由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主持。尚必武院士在讲座开始之前,介绍了韦努蒂和王宁两位全球顶尖的资深翻译理论家在当今世界文学和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并对两位全球顶级翻译理论家出席本次讲座表示热烈欢迎。
首先,韦努蒂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就国家主流话语对文学翻译的建构和对世界文学经典形成的干预和阐释作用进行主旨演讲,阐释他所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他从世界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戴姆拉什(David Damrosch)和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对翻译和世界文学之关系的看法引出话题,通过讲述几本意大利、波兰等国家的小说在世界上的翻译旅行和变异,向在座师生解读小说在翻译流通中经历的语义演变和意义重构。他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等背景下,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词汇和叙事通过翻译呈现出新的形态,地缘政治对翻译的内容选择和实践过程具有很大的影响。由此韦努蒂进一步总结道,在世界文学的图标里,不同的主流话语通过形式、制度和实践等来影响文学的实验,翻译者通过扩大文本的流通来推动世界文学,然而翻译作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过渡,自然在其中也存在着隐形的竞争。在世界文学的图标中,文本诠释和事实判断是相互关联的,因此面对世界文学的翻译,我们不能忽略主流话语的解释作用。
接下来,王宁院士围绕世界文学与翻译的重建进行主旨演讲。王宁从当今的全球化语境出发,指出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解体以及东方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关于世界文学的研究再度成为一个前沿学科理论话题。经济形态和知识生产的新形式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和多样性,因此翻译在世界文学的重新建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宁追溯了自从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以来这一理论概念所发生的演变以及其在中国的不同版本。他从中国的和比较的视角,对戴姆拉什的世界文学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和修正,并且在此基础上参考中国文学的发展,对世界文学理论进行更加完整、深入的建构。王宁接下来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下阐释本雅明、德里达等文学理论家的翻译理论的世界性意义,并且结合帕慕克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通过文化翻译使其作品走向世界的历程,总结出翻译在世界文学建构中的关键作用。而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我们要把注意力从翻译西方文学转向到将中国文学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王宁提出,对文学的研究、评价和批评,要有全球和跨文化的视角以及比较和国际的视野。
在两位学者的精彩对话之后,由王宁院士主持接下来的学术交流环节,参会的师生纷纷向韦努蒂和王宁提问关于文学翻译领域的问题,两位学者从美国学者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的翻译理论的可操作性到莫言等中国作家走向世界文学的译介理念进行了深入阐释,为在座师生解答有关翻译和世界文学的一系列问题。
“科技与人文的对话——院士大讲堂”系列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发起。该项目的策划者王宁院士透露,他已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欧洲、美国、英国、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30多位院士发出了邀请,收到了积极的响应。目前做客院士大讲坛前四讲的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院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多人。此项活动既展现了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全球知名的高等学府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交大人文学科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领先地位和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于人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与现代科技融合潜力的全面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公众对于科技与人文融合实际效用与深远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