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上海交通大学引起热烈反响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10月12日至10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学校广大干部师生、校友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充分激发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动力潜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交大智慧和力量。
弘扬科学精神,投身科技创新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深情嘱托广大青年,“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给予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成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此次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一次生动实践。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创新范式加速演进,知识更新、技术迭代周期大幅缩短,为创新创造带来无限机遇。高校要弘扬科学精神,推动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有效机制,点燃更多青年学子的创新梦想,增强强国一代的创新本领,培养更多敢闯会创的科技青年人才,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答好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交大答卷。”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表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弘扬科学精神,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今年上海交大承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对全体师生来说,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学校将以此次大赛为起点,持续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持续提升创新策源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学校将继续强化校企科研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举措,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交大智慧与力量。”
“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代表之一,我十分荣幸和自豪。这届大赛,我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获全国金奖和上海赛区冠军。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对‘创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我将自己和团队成员的成长感悟致信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惊喜收到了回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项目“拉曼透视眼”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4级直博生伍宗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我们青年学生在创新大赛中展现的卓越风采,并表达了对我们在各自领域持续深耕、行以致远的殷切期待和鼓励。作为新医科项目,我们致力于开发基于生物光学、纳米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深病灶检测定位技术,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前沿医学项目团队和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我们共同进步并期待齐力为国家医疗和人类大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受益于本次大赛提供的平台和契机,我们已与全国多所高校医学院和医疗企业洽谈合作,为我们的产品迈入更广袤的应用场景赋能助力。我将继续深耕在医疗领域,为我们国家人民面临的健康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担起青年学生和交大学子在创新医疗领域的责任。”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冠军、“哪吒”参赛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生吕晨昕表示:“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感到特别振奋。站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冠军领奖台上,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们的项目——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是一种能够连续跨越空中、水面和水下介质的原创探索性多域无人系统。在与其他参赛团队,尤其是新工科项目的交流中,我深刻意识到,当前许多创新项目可以结合传统工科、先进智造和人工智能后而大有可为。‘哪吒’项目七年科研攻坚,十年磨一剑,我们产出了具备原创性和引领性的传统和先进技术结合的成果,使其在跨域航行技术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前瞻性。这一观察不仅是我们在此次大赛中最深刻的体会,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探索基础工科与前沿科技结合的信念。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经历不仅是我们科研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未来的起点。我们将继续提升技术实力,扩展项目在国家安全、海洋观测和海洋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将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与实践,推动相关前沿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智能化与现代化的变革。我们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解决全球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助力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梦。”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章俊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我们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迈向教育强国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大赛各赛道参赛项目和相关活动聚焦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深度融合大学和企业优质资源,着力破解科学前沿和产业实际问题,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和能力。一流大学正在以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前瞻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打造未来高校创新教育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一流高科技企业则为大学人才培养提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各类资源,为学生创设创新实践的平台。事实上,从教育、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人才,很难造就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同时,没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也很难产生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出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大赛为契机,持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引导更多优秀学子将专业知识融入创新实践,助推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我国新质生产力贡献交大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党总支书记、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熊振华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更加坚定以创新大赛为契机,落实好拔尖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把高校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在校企合作方面,产业赛道作为创新大赛的重要赛道之一,鼓励高校和重点科技企业紧密协作,凝聚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全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者与管理者欢欣鼓舞。”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学生创新中心副主任、项目指导总教练董正英表示,“我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通过扎根中国大地,更加积极探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顶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发现‘真问题’、实践‘真创新’和创造‘真价值’的新时代伟大创新者,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标准和中国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金奖项目“护目童行,乡野在先——儿童疑难眼病防治计划”项目指导教师周慧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新时代医务教育工作者,我们当鼓励医学生积极投身创新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为全球医学教育贡献中国力量。”
积极创新实践,服务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赞扬参赛学生代表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这很有意义。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获得者、上海艾尔温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届博士生韩雨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当代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的充分肯定,作为一名生命科学领域的连续创业者,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本次大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展示机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敢闯,我会创’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成长。未来路上,我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以更高的热情和毅力,永葆‘闯’的精神,增强‘创’的本领,带领团队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我深感振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肩负起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获得者、航空发动机高温升燃烧室燃烧性能质谱取样分析技术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肖欣彤表示,“前段时间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幸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与多名来自不同学校的佼佼者同台竞技,互相切磋。我深刻感受到,一个优秀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技术突破、产品落地等诸多环节均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构建。也让我明白在扎根科研的同时更要有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勇气。作为交大学子,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砥砺前行,深入理论学习,寻找创新突破口,助力燃烧领域蓬勃发展,为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途瓴智能—无线测振刀柄:为刀具健康‘号脉’”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宗瑞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激动不已,备受鼓舞。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如此宝贵的舞台上,我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青年创新的全力支持,感受到青年蓬勃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同外国青年创新竞争的激烈。作为中国的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勇于探索未知,不断突破自我,以“我敢闯,我会创”的青春昂扬之姿,勇担时代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之路。在未来,我将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教诲,始终谨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继续在交大直博深造,在科研中践行创新创业的精神,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为本次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参与者,我切身感受到了创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基层服务中能焕发出的巨大伟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获得者、慧救同心项目负责人屈明宇表示,“作为一名医学博士生,我也将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继续做健康中国建设的星星之火,以科研创新捍卫人民生命健康,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学生、“前”所未有—前列腺癌精准早诊芯片先行者项目负责人袁可迪表示,“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习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倍受鼓舞。此次大赛点燃了青年学子的创新梦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未来我将永葆‘闯’的精神,增强‘创’的本领,立志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青年贡献,让创新医学科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项目“镁启未来”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谷立东表示,“创新,是勇于突破、敢于实践的胆识,它要求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壮志,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面对先进制造业的深刻变革,中国正逐步获得引领基础金属材料发展应用的先机,这令我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在材料研发与应用的执着追求。在交大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上,我们既沐浴着浓厚的创新氛围,又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这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参加本次创新大赛后,我深切体会到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尽管竞赛充满挑战,却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坚韧,不断总结、理清思路,明确了前行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务实创新,紧扣产业需求,优化材料性能,为国家重点领域及国民经济贡献力量。同时,我会带领更多同学投身基础制造业,不懈奋斗,相信我们的创新成果定能绽放璀璨光芒,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矢志‘让中国镁,为世界减重’。”
营造良好氛围,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与总决赛冠军争夺赛,与来自百国千校的数千万名敢闯会创的学生共同参与到这场创新大赛,我们一起在比赛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千坤表示,“作为一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的研究聚焦于新型清洁能源材料的设计及应用。在三年的科研时间里,我体会到科技创新是能源转型的内驱动力,也是我国实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的关键。在本次创新大赛中,我认识了许多和我志同道合的同学与老师,看到他们为了国家建设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我更加坚定了我投身能源材料科学研究的信心,争取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2021年国赛金奖项目负责人,中昊芯英创始人、董事长杨龚轶凡表示,“本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青年们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广阔舞台,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优质资源。我以一名在读博士生的身份担任2021年大赛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今年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的参与者,我深感青年创新的力量无穷,更深知大赛平台对于青年创业者的重要性。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项目的生命力,回顾团队创业历程,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源于新发现、新想法、新探索。作为上海交大校友,我们将续写大赛风采,传承交大精神。饮水思源,是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深化校企合作,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支持;爱国荣校,是在技术创新、项目孵化上持续投入,推动青年创新成果持续转化落地于关键领域,为祖国强大提供科技支撑,为民族复兴贡献青年力量。”
“在探索智能机器人科技前沿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敢想敢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索未知的勇气。在人才培养中,我不仅注重锻炼学生解决世界上最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提出前所未有问题并迎接挑战的勇气。在这个知识获取门槛特别低而挑战更加多元化的时代,培养学生冲破藩篱、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千觉机器人创始人马道林表示,“在实践中,我在实验室中为学生营造了创新创造的环境和氛围,在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试炼同学们创业的技能,更在时机具备时托举和助力学生们参与共创千觉机器人,在最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开展最前沿的创新创业实践。我相信,参与此过程的各位同学一定最能体会‘我敢闯,我会创’六个字的分量和内涵。”
“敢闯会创,筑梦未来!作为骨干学生,我有幸组织学生团队参与筹备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启动仪式以及冠军争夺赛,向全球展示交大学子、中国青年的创新风采。其中,我见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科技点亮创新未来。回想起一场场激情昂扬的路演演讲,想到一段段陪伴无数个敢闯会创青年们的时光,都会令我心潮澎湃。”大赛志愿者、上海交大第三十五届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青韵表示:“作为交大的学生骨干,我们也将继续凝聚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筑梦青春,在高科技发展中贡献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出青年最强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中国青年将以坚定的信念、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态度在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努力创出新时代更大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