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两位交大人入选2024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9月初,《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榜单与全球榜单相继公布。上海交通大学2013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校友张芳宇入选全球榜单,2017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校友宁子杨入选亚太区名单。

【校友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校友,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后。创造了微型、携带药物的生物机器人来治疗肺炎,甚至有望应对癌症。

张芳宇将单细胞、自推进的微藻设计成一群会游泳的生物机器人,可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和其他感染,然后被人体自然溶解。现在他正在研究类似的癌症治疗方法。这种新方法比静脉注射抗生素和化疗更有优势。在该团队研究的小鼠模型肺部感染病例中,治疗肺炎所需的抗生素剂量减少了99.9%以上。而且,使用载有化疗药物的生物机器人瞄准癌细胞,既能产生比静脉注射治疗更少的副作用,也能提高成功治愈的几率。

张芳宇的方法实际上并不是单一的治疗方法,他创建了一个生物机器人平台。“藻类表面有很多功能基团。”他说,“所以我们可以针对特定的细胞。”其中一些功能基团可以换成模块来改变生物机器人粘附或避开的东西,能够帮助藻类与非常细的目标结合,比如肿瘤细胞,同时避开患者的健康细胞。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校友,牛津大学博士(Peter G.Bruce课题组)。现任职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入选福建省高精尖人才,宁德市天湖人才;担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2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2023)。致力于突破锂金属固态电池的失效瓶颈问题,负责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开发,牵头建设宁德时代首条全固态电池样品线。

宁子杨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解决高比能全固态电池,尤其是锂金属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电化学过程的失效与衰减问题,以及制造生产过程中的方案与可靠性问题。他首次提出全固态电池失效中裂纹扩张先于枝晶生长和短路发生,阐明固态电池枝晶的力学本质。并且,首次提出锂金属全固态电池的热-电-流-力多场耦合全固态电池枝晶模型,完善固态电池枝晶理论框架,指引失效抑制策略的开发方向。

基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对于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全面布局、基础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应用验证的有力支撑,宁子杨在失效机理的研究突破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对应策略在全固态电池层级的可行性验证。

在全固态电池生产放大方面,依托于宁德时代强大的工程研发实力,他还牵头设计并建设了宁德时代的首条全固态电池样品线,目前已进行车规级全固态电芯样品验证,奠定了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先位置。

【奖项介绍】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由美国著名科技商业媒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起,自1999年起,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的前沿科学、新兴技术、创新应用中遴选出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领军人物,已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之一。2014年开始公布亚太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2017年,该榜单正式进入中国,旨在以全球视野挖掘最有创新能力的中国籍科技青年,给予这些青年创新者应得的关注,肯定他们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工作,并且激励他们继续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致谢: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来源:DeepTech深科技、材料人

高宁
校友总会办公室
高宁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