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科技与人文的对话——院士大讲堂第二讲在上海交大举办

2024年6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发起举办了第二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院士大讲堂”。丹麦皇家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院长和游戏研究讲座教授、国际权威期刊《游戏研究》(Game Studies)主编阿尔塞斯(Espen J. Aarseth)和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访问讲席教授何成洲,针对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文学科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就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人文学科的跨媒介实践等前沿话题为交大师生带来主旨演讲。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王宁主持。讲坛同时开启线上分享,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在线聆听了两位人文学者的观点。

WPS图片(1).png

WPS图片(2).png

阿尔塞斯院士作了题为“关于人文学科诸多关系的思考”(Technē vs Logos- Some thoughts on the man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he humanities)的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文学科应当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他提到,当代的数字化现象,如社交媒体的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ChatGPT的开发,以及互联网时代文本内容的爆炸性增长,都给传统以文本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人文学者应当恢复人文学科的Technē(技艺)传统,激发创新的能力。最后,他介绍了“创客文化”(maker culture),强调在社会环境中边做边学(主动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对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对传统上独立的领域之间的交叉。他认为这是人文学科未来的关键方向。

WPS图片(3).png

何成洲院士作了题为“跨媒介实践与人文学科的重塑”(Intermedial Practic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ities)的主旨演讲,探讨知识生产和审美接受在当前的新特征,并讨论这些新特征如何将如何重塑人文学科。他首先引出对跨媒介性(intermediality)的定义——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互动和干预,并详细说明了跨媒介性的两个层次(内部跨媒介性和外部跨媒介性)以及它们各自包含的不同形式。针对“如何研究跨媒介性”这一问题,何成洲院士建议将跨媒介性与物质性、主体性、历史创伤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探讨跨媒介性在文学和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及效果。最后,他提出“跨媒介表现性”(intermedial performativity)的概念,探讨了不同媒介元素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干预。

随后进行的学术交流环节由王宁院士主持,参会师生与两位主讲人就人文学科的“文本性”与“非文本性”、数字人文对传统人文学科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

最后,王宁院士代表参会师生对阿尔塞斯院士和何成洲院士表示由衷感谢。他强调,两位学者的深刻见解和前瞻性观点,提供了一种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中维持和增强人文学科核心价值的视角。通过跨学科的对话和合作,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推动人文学术界的持续进步。他表示,此次讲座将会激励师生们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也在实际应用中寻找人文学科与科技结合的创新途径,从而发现科技和人文学科相结合时的无限可能。

WPS图片(4).png

据悉,“科技与人文的对话——院士大讲堂”系列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发起。该项目的策划者王宁院士透露,他已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欧洲、美国、英国、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30多位院士发出了邀请,收到了积极的响应。既展现了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全球知名高等学府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及交大人文学科的国际领先地位和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于人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与现代科技融合潜力的全面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公众对于科技与人文融合实际效用与深远意义的理解。

吴越
人文艺术研究院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