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9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日前,中华医学会发布《关于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有9个项目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医学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青年科技奖1项。
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着床障碍疾病精准防治及个体化助孕策略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完成人:孙贇、杜艳芝、石玉华、朱琴玲、齐家、胡双纲、赵爱民、金颖、魏延昌、王缘、路瑶、洪燕、何亚琼、汪旺生、丁莹
项目简介:
生育力下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难题,着床障碍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体系。该项目聚焦着床障碍疾病这一生殖疑难问题,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聚焦国际诊疗热点难点,规范着床障碍疾病诊疗路径;聚焦子宫内膜、胚胎及母胎互作,解析着床障碍疾病诊疗关键靶点;建立着床障碍疾病的精准防治体系,优化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本项目10篇代表性论文总影响因子270.708分,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作为亮点重点报道。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报国际专利1项。牵头制定中国指南及共识6项,建立着床障碍精准防治体系及助孕策略,在全国超过30个省市60余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提高了助孕成功率,受益者达数百万人。
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可切除食管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模式优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完成人:李鹤成、韩泳涛、张亚杰、冷雪峰、李成强、金润森、方文涛、郭旭峰、李涛、彭林
项目简介:
“可切除食管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模式优化”项目组立足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高,综合治疗模式有待优化,结合食管癌治疗中国特色,把握食管癌治疗国际前沿,多维度优化了可切除食管癌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第一,微创术式的优化与推广:项目组在国内较早开展单操作孔胸腔镜及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手术并在全国推广,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机器人与传统腔镜食管癌手术疗效对比。第二,食管癌围术期综合治疗方式的创新: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术前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在局部进展期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中的疗效。第三,食管癌生存预后的精准预测:项目组深入研究了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第四,食管癌精准治疗靶点的探索:项目组基于食管鳞癌基因测序数据,确定了具有家族史食管癌患者的突变谱;揭示靶点 Beclin-1 分子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项目组长期致力于食管癌综合治疗模式的优化,制定了多个食管癌诊疗指南,为国内食管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大量证据。
垂体泌乳素腺瘤规范化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完成人:吴哲褒、林绍坚、刘衍挺、苏志鹏、汤浩、姚泓、张勇、薛礼
项目简介:
垂体肿瘤占颅脑肿瘤的第二位,其中泌乳素腺瘤最为常见,约占垂体腺瘤的一半。泌乳素腺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放疗。但是,临床实践中存在三个关键难题:即“药物能否取代手术”、“药物适合哪些患者”和“耐药患者如何治疗”。项目组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和团队协助,以“临床疗效—药物机制—临床转化”这一主线,构建了核心的研究方法和多层次诊疗体系,为泌乳素腺瘤的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多项成果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主要创新成果为:1.针对“药物能否取代手术”的难题,项目组改变了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治疗理念,确立药物(即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取代传统高风险外科手术的新理念,同时提出分层治疗策略,实现患者治疗的个体化。2.针对“药物适合哪些患者”的难题,项目组围绕其敏感基因多巴胺二型受体开展了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抓住“临床疗效—药物机制—临床转化”主线,建立了治疗早期有效预测患者药物敏感性的方法,实现患者治疗的精准化。3.针对“耐药患者如何治疗”的难题,项目组阐明了药物作用的新机制,鉴定了一系列药物治疗敏感/耐受相关的靶向基因,其中卡麦角林联合羟氯喹能有效克服耐药,为耐药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策略。
抑郁障碍识别与诊断技术创新及转化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完成人:方贻儒、易正辉、吴志国、张晨、李则挚、洪武、彭代辉、汪作为、陈俊、徐一峰
项目简介:
抑郁障碍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之首。本项目组围绕建设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客观诊断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抑郁障碍的人群筛查、早期识别、诊断系统完善及诊断生物学标志物挖掘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项目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著作权授权4项,实现成果转化500万元。抑郁障碍评估与长程管理智能化平台“心情温度计app”推广示范医院覆盖32省,总注册用户数超过3万人次,转化成立互联网专科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国294个地市级医疗机构。参展2018年上海工业博览会,到场观众超17万人。于国内外首次撰写不同亚型抑郁障碍及躯体疾病并发抑郁障碍的评估与诊治建议,自2018年起应用于国内42家医疗机构单位,覆盖20省24市,提升抑郁障碍平均诊断率及识别率分别约为16%和21%。
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肩关节损伤精准微创治疗技术的基础与应用推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完成人:王蕾、崔文国、蔡明、庄澄宇、叶庭均、李亘、张胤、虞佩
项目简介:
肩关节损伤发病率高,损伤累及骨、软骨、肌腱等多种组织。对于肩关节损伤的诊治复杂,传统手术损伤大,术后肌腱再次撕裂、关节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精准微创的治疗手段,促进腱骨组织的修复,对于降低肩关节损伤手术失败率、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项目团队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肩关节专病诊疗的团队之一,聚焦肩关节损伤的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建立了肩关节损伤精准微创治疗体系,研制出多种适用于肩关节骨与软组织修复的先进生物材料。
主要成果:一、在国内外建立新的腱骨损伤分型,根据骨与软组织损伤特点进行分型,创新性地开展小切口结合关节镜治疗复杂肩关节损伤技术。此外,通过比较不同的手术方式,形成优化的肩关节损伤微创手术方式,进而达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肩关节损伤愈合的目的,有效地促进肩关节损伤的精准微创治疗,产生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二、团队紧扣腱骨损伤梯度结构难以一体化修复的治疗难点,寻找腱骨结构修复的分子机制及潜在治疗方法,结合先进的医用生物材料构建方法,开发多种适用于腱骨局部一体化再生的新型生物修复材料,为腱骨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肝炎后肝硬化及肝衰竭的机制探索与临床转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完成人:谢青、项晓刚、赖荣陶、曹竹君、蔡伟、莫瑞东、王晖、周惠娟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传染病学及肝脏病学领域,重点针对各类肝炎后肝细胞损伤、肝硬化及肝衰竭等全病程开展机制探索和管理研究:(1)阐明了肝硬化后肝衰竭发生机制并发现干预靶点实现转化:阐明肝内STAT1/STAT3激活失衡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病程进展的重要机制,发现IL-22可逆转失衡促进肝再生改善预后,成功开发新型重组IL-22-Fc融合蛋白,获批国家1类生物创新药,牵头发起全球首个IL-22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多中心临床试验,实现转化。(2)建立了失代偿期肝硬化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精准管理方案:明确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是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速进展的重要诱因,肺部细菌感染是持续进展至肝衰竭的重要病因,创新性提出两步法加强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评估,优化肝源分配、ICU监护、姑息治疗等临床决策,指导终末期肝病精准管理。(3)开发了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无创诊断新技术并得到广泛验证:首次发现肝弹性硬度联合血清GP73可更好评估肝纤维化,建立并验证了一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无创诊断新模型,诊断准确度优于现有无创模型,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有创肝活检,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得到国际同行认可。(4)揭示了代谢紊乱相关性肝炎调控机制及肝衰竭治疗新靶点:揭示微小RNA调节糖脂代谢延缓并逆转肝损伤慢性化的机制,为早期阻断代谢紊乱相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供全新治疗新靶点。明确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机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靶向肠道菌群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完成人:范建高、杨蕊旭、周达、刘晓琳、赵泽华、曾静、沈峰、信丰智
项目简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严重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我国重要的疾病负担,针对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项目组从NAFLD临床流行病学、肠菌代谢紊乱、脂毒性产物、靶向肠菌及代谢产物诊治NASH新思路入手深入研究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明确了体重和腰围正常的瘦人NAFLD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无创诊断方法,系统阐明了基于血液和肝脏脂质代谢轮廓、脂毒性产物、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非编码RNA表观调控NAFLD发生和发展的新机制,明确了肠道菌群或肠菌组分移植对NASH的防治作用,并多方位揭示肠菌代谢产物介导“菌群-宿主”肠肝对话对NASH和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以及肠菌代谢产物在肠道菌群或肠菌组分移植防治NASH发生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和分子机制。
男性不育核心诊疗技术构建及其临床推广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完成人:李铮、周智、姚晨成、李朋、赵亮宇、孙杰、田汝辉、杨超
项目简介:
该项目聚焦男性不育问题,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学解析男性不育关键通路,建立我国全生命周期睾丸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库;基于 NGS 技术构建男性不育遗传致病诊断新体系,绘制男性不育遗传致病谱;探索精原干细胞增殖新机制,建立男性生育力重塑新技术;基于显微外科和微创外科技术体系,创建和优化男性不育手术治疗新体系;建立面向男性不育患者可视化超低温细胞及组织冻融新技术,构建男性不育核心诊疗技术体系。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男科学领域的重要进展;相关技术在全国202家医院推广,应用于男性不育患者2万例以上,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同时也写入中国男科疾病指南;主要完成人牵头制定中国男性生育力保存共识,引领我国男科学科发展。
青年科技奖
小儿肠衰竭临床诊治策略及基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完成人:王莹、肖永陶、颜伟慧、言君凯、陆丽娜、陶怡菁、冯海霞、张天
项目简介:
小儿肠衰竭是由于肠切除、肠动力或吸收障碍导致功能性肠道吸收面积减少,消化吸收能力无法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的一组疑难危重疾病。其病死率10%-40%。国内总体诊治水平较低。
项目组历时20年,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小儿肠衰竭诊治中心,系统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小儿肠衰竭肠康复、并发症防治和随访策略。实施精准病因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率,为制定不同病因的规范诊治流程奠定基础。积极推动临床营养相关技术在儿科的应用,自行开发了儿科营养管理的数据平台,从营养筛查和评估、干预和随访等方面规范了序贯营养治疗路径,已被全国15家三甲医院应用。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儿童内镜下胃肠置管技术,并探索实施了小儿家庭营养支持模式,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开展肠道代偿机制、肠衰竭相关并发症防治研究,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