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期 “科技论剑”——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机遇与挑战举办

1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期 “科技论剑”在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楼418会议室举行。论坛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卢策吾教授、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AI大模型中心齐鹏主任和相关企业专家做专题报告。论坛邀请到来自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凯原法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九人民医院、网络信息中心的十四位领域专家学者作快闪报告。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陆琪致辞,研究生院、教务处、文科建设处、规划发展处等机关部处代表,及来自全校180余位师生参加论坛,论坛学术部分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赵海教授主持。

图片1.jpg

图片2.jpg

陆琪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话题,它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科研范式的重大变化。上海交通大学正积极地将大模型应用于科学研究及学科交叉,在重点推进现有模型建设之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技术和应用双重角度,结合信息科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药学、农学、法学等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希望学者们充分利用交叉论坛的平台,进行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研究思维,催生广泛的学科交叉合作。

图片3.jpg

卢策吾介绍了具身智能“感知、想象、执行”研究方案。具身智能作为具有自身体验的智能,具有非常重要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大模型实现的主战场之一。从具身感知、具身想象和具身执行三个方面,卢教授提出了如何理解和估计物理操作常识,迅速精确机器人AI仿真、人类鲁棒的“下意识”执行学习等科学问题,并分享了团队最新的研究进展。

图片4.jpg

齐鹏作题为《大模型技术的演进与前景》的专题报告。报告从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概念出发,介绍了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的技术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当前大模型应用在解决长上下文、计划记忆行动需求、多模态等领域的不足和挑战,对未来科研教育和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解读,在对比各国大模型落地情况提出了我国应用场景分类模型,对高校未来在算力、人才培养、软硬件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图片5.jpg

快闪报告环节,十四位各学科领域青年学者具体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各领域应用和发展态势,并为我国未来创新布局和相关政策积极建言献策。严骏驰分析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芯片设计、精细运筹优化任务等领域局限性,展望了离散优化牵引人工智能学科发展,未来大规模量子比特计算系统超越经典计算力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感知认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理论与平台愿景。林洲汉解读了面向地球科学领域的大模型预训练、开发与评测,提出中国开展相关研究的优势领域和高校未来学术发展机遇。张倬胜认为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学科交叉合作、前沿人才储备等方面做好前瞻布局。王皓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工业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倡议在千万级零部件的装配优化、预测维护、智能设计等环节充分开发大模型优势,并推进基于智能制造场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应用。史健勇展示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展望了多模态领域知识模型和图谱的构建发展前景,提出了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等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语义化、一体化表达是未来智能化基础的观点。林关宁介绍了精神疾病大数据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路径,医疗大数据因体量、结构、质量等问题难以直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将其转化为可读、可理解、可分析的形式,从而为医疗诊疗和医学研究提供更加高效、准确和智能化的支持。

常丽英基于AI识别与决策模型的设施生菜水肥智能管控技术研究,认为中国未来发展智慧农业前景广阔,应关注农业、信息、工程、数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并在资金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吴映辉从医患安全角度提出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巨大需求和实际挑战,表达了医疗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规模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发展建议。王艳菁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通过案例证明了人工智能模型在新的蛋白质和化学空间解析方面良好的泛化能力。衣俊霖建议打造面向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大模型基础设施平台,尤其在法律领域开展“大模型+X”学术沙龙、研究社区等实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统筹数据治理,建立数字法学特色学科高地。江丰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革新的探索与发展,建议高校大力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素养,出台交叉学科创新研究成果孵化与激励措施。宋雪霏提出了相关疾病临床标准化数据短缺的实际状况,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医学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并举证说明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及成果。陆群峰讨论了科技审度论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模型治理范式,提出应从治理层面推动科技向善、科技人文融合,关注工程伦理,促进创新正义的建议。苏小明介绍了大模型时代下上海交通大学“交我算”平台能力和服务情况,通过国产硬件、自研平台及大模型满足学校多元化科研教育需求,并建议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校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产学研多元主体要素的协同与资源共享。

图片6.jpg

交流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发言和互动,分享各自研究进展和合作需求,并结合论坛报告,就学科交叉、产业发展、算力提升、硬件需求、教学及伦理等角度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自2020年起设立“未来科技论坛”,后更名为“科技论剑”,论坛聚焦重大创新战略需求和复杂科技问题,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生态,倡导追求真理和自由辩论,支持优秀潜力青年人才,持续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的基础策源。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国之大者” 解决“真问题”,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优秀人才汇聚的优势,强化学科交叉“催化剂”作用,创新论坛组织模式、提升覆盖面与活跃度,促进需求问题导向的产学研用全链条、跨院系多学科矩阵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践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的使命担当,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全面服务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沈琳
王奕曾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王双双
张洪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