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丁洪院士:新征程,新梦想

在近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丁洪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作为美国物理学界首位全职回国的正教授,他脚踏实地做科研,在高温超导和拓扑量子态领域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作为怀揣大国重器梦想的科学家,他持之以恒推动多种同步辐射应用技术在国内发展,尤其是主持在上海光源建成了一条指标先进且高效高产的用户线站;作为上海交大应用物理系1986级校友,他多年后回归母校,在新的征程上有了新的“科学梦”,即把李政道研究所建设成为世界顶级基础研究机构。

1图片7.png

丁洪,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讲席教授,凝聚态物理研究部主任。他199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物理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取得了若干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1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曾获美国斯隆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欧洲先进材料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首批腾讯新基石研究员等奖励。

严谨治学,奋力攀登学术巅峰

丁洪教授主要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拓扑量子材料和高温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电子激发性质,取得了多项国际同行认可的开创性成果:在铜基超导体发现赝能隙,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s-波超导序参量,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其成果曾三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Nature、Science正刊11篇、子刊24篇,PRL45篇,PRX9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万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超过150次,包括全职回国后在美国物理学会March Meeting的5次邀请报告、Gordon Conference的7次邀请报告和2023年Nobel Symposium的邀请报告。 

不忘初心,关于大国重器的“三个梦”

纵观科学发展,许多重大成果的发现,离不开大科学装置。归国以来,丁洪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上,将心中的宏大梦想逐一点亮:“梦之线”,建设一条世界最先进的光束线站;“梦之环”,推动世界上亮度最高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梦之城”,参与规划怀柔科学城。其中“梦之线”是由丁洪负责在上海光源建成的一条多项技术指标世界领先的光束线站。丁洪团队正是依托“梦之线”,首次在固体材料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相关成果文章入选美国物理学会系列期刊创刊125周年纪念论文集,成为49个入选工作(其中34个工作已获诺贝尔奖)之一。丁洪曾担任国家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常务副经理和首席科学家。该实验装置作为怀柔科学城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在试运行期间便发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的重要证据。前人栽树,后人结果。丁洪期待各学科领域的科研团队依托大科学装置取得丰硕的成果。 

桃李荫翳,饮水思源再谱新篇

除科研外,丁洪归国后另一主业便是育人。他希望带来不同的科研理念,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一些作用。当谈及对丁洪老师的印象时,他的学生表示,“丁洪老师治学严谨、认真细致,在学生培养方面很有一套,一心为我们着想,为我们提供一流科研平台,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图片8.png

丁洪团队中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前往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国际名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其中约有50%的学生最终留在学术圈内,获得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教职。“看到一批年轻的学生成长起来,桃李满天下的感觉真好。”丁洪感慨道。 

2022年,从上海交大毕业30余年的丁洪回到母校任职,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讲席教授。丁洪表示,新的环境带来新的挑战与动力,他将把大科学装置的优势转化为大科学范式的优势,为更多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科学家营造“桃李荫翳 家安其所”的科研环境。在新的征程上,他又有了新的“科学梦”,即“梦之所”——将李政道研究所建设成为世界顶级基础研究机构!

李政道研究所
新闻中心
曾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