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交大安泰15项成果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表彰名单揭晓,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此次哲社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成绩斐然,共15项成果获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其中6位老师荣获一等奖,9位老师荣获二等奖,具体获奖名单如下(排名按照公示名单):

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顾海英、曾赛星、李垣、张新安、瞿茜、高晶晶。

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朱庆华、江志斌、张大力、顾琴轩、才凤艳、石先蔚、沈海辉、陈宏权、覃筱。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开展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研究,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促进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学院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的优异表现,是全体老师们在学院“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的战略引导下,不断深化研究结出的丰硕成果,是老师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做的创新探索和深度研究,是对获奖老师们在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学院对以上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全院教师以此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学院也将继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为推动上海市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安泰力量。

以下为本次获奖成果简介:

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成果简介:

1、顾海英等,获奖著作《从耕者有其田到乡村振兴——中国特色“三农”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本书以史实为依据,以时间为脉络,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视角,梳理总结、分析凝练中国共产党“三农”发展实践、成就、经验与思想。立足点是:以研究促进对“三农”发展历史的认识,彰显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推动“三农”发展的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道路,促进中国“三农”领域的深化改革与乡村振兴。

本书采用“总-分-总”的模式,共有5篇16章。其中,绪论篇有2章,主要从总体上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三农”领域的政策演进、思想变迁以及发展经验等;农业篇有5章,主要从中国共产党工农关系认识、粮食安全思想实践、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农产品流通制度演进以及农业税收与支持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农业政策实践与思想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农村篇有4章,主要从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认识、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乡村治理等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发展政策实践与思想变迁;农民篇有4章,主要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阶层的认识、推动农民就业与流动、农民扶贫增收、城乡公共服务等方面,梳理和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涉及农民的政策与实践,并总结促进农民发展的相关思想等;展望篇,主要对中国共产党“三农”实践与思想进行总结与展望。

2、曾赛星等,获奖著作《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与风险管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聚焦重大工程管理体系中决策治理和风险管理两大关键问题,尤其是针对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重大工程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上篇首先剖析重大工程复杂性及韧性特点,构建重大工程节点韧性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铁路工程网络分析不同城市节点的韧性演化特征,提出其韧性提升策略。其次,研究重大工程决策的知识、原则及程序并提出智能群体决策方法,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提出完善重大工程决策机制的建议。继而分析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体系,构建决策综合监管治理模型,探索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下篇首先着眼于识别重大工程技术决策风险和项目投融资风险因素,结合港珠澳大桥工程等案例,分析重大工程技术风险决策机制,并剖析重大工程项目投融资的模式创新。进而建立全景式跟踪审计智能判断与预警平台基本架构,分析审计知识推送、证据链推送、审计智能推送与预警等功能模块,提出以全景式跟踪审计助力重大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全书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支撑,以典型案例为抓手,以对策建议为输出,注重辨识特点、把握重点,兼顾理论创新与实践启示,或对该领域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3、李垣等,获奖论文《The boon and bane of creative "stars": A social network exploration of how and when team creativity is (and is not) driven by a star teammate》

本文发表在国际管理学会旗舰会刊AMJ上,在2020年AMJ最高阅读量第6名。

许多企业特别青睐那些具有卓越创新才能的明星成员,不惜血本去培养和招揽这些明星成员。可是,当一些企业拥有了这样的人才,结果却未能带动团队创新。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利用创意明星带动团队创造力?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理论界和企业界,不仅是创新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也是企业实践面临的热点问题。

本文采用团队微观动力学视角探讨团队创造力如何通过团队的创意明星与其他队员之间的独特社交联系而产生。本文发现创意明星在团队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度会对团队创造力产生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创意明星在与其他员工的交流中可以为团队提供新颖的创造性想法,对团队创造力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在创意明星占据中心度时最为显著。另一方面,占据中心度的创意明星可能加强了其他成员对创意明星的依赖,进而抑制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并最终对团队创造力产生间接的消极影响。最后,团队协同作为边界条件,同时削弱了创意明星的中心度对团队创造力和非明星成员学习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创意明星中心度、非明星员工学习,团队协同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发现了明星员工中心度对团队创造力的双刃剑效应,有助于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对团队中不同类型的员工如何在社会交互中对团队创造力产生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明星员工在团队中如何发挥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4、张新安等,获奖论文《Playing It Safe for My Family: Exploring the Dual Effects of Family Motivation on Employee Productivity and Creativity》

进化赋予人类强烈的家庭意识,人类普遍愿意为了家庭而付出超额努力。在工作场所中,为了家庭而努力工作的意愿通常被视作一个能够提升绩效的赋能因素。本文挑战了这一观点,认为基于家庭的工作动机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在某些方面促进工作表现,但也会在其它方面阻碍工作表现,所产生的具体效应取决于所采用的绩效标准。具体来说,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采用“努力工作 vs 聪明工作”框架,对家庭动机的双刃剑效应进行理论化,认为家庭动机一方面会促使员工在工作上更加勤劳忍耐,从而提升工作生产率,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员工把工作简单看成挣钱养家的工具,忽视工作本身的内在价值,最终破坏工作上的创造力。在来源上,本文认为家庭动机主要来自于家庭经济压力,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家庭经济压力更容易激发家庭动机。本文采用混合式设计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和具化。在实证研究中,由 187 名体力劳动者构成的蓝领样本以及由 439 名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白领样本为研究假设提供了统计支持;在质性研究中,本文对 40 名高收入员工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主题分析,从而在更为细致的层面上刻画了家庭动机塑造员工职场感知以及行为表现的具体过程。

5、瞿茜等,获奖论文《Estimation of a SAR model with endogenous spatial weights constructed by bilateral variables》

本文研究了基于双边变量(如区域间贸易或投资)构建空间权重的横截面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估计问题。在估计中,本文考虑了空间权重潜在的内生性,这种内生性是由空间自回归模型中的误差项与双边变量中未观察到的交互固定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导致的。

具体而言,本文建立了两组方程:一组用于空间自回归结果变量,另一组用于构建空间权重的双边经济变量。双边变量中未观察到的交互固定效应与空间自回归结果方程中的误差项可以相关,从而导致空间权重的内生性。

利用控制函数方法,本文提出了两阶段估计方法,包括两阶段工具变量法和两阶段最大似然估计法,并建立了它们的一致性和渐近正态性。本文通过蒙特卡罗模拟研究了这两种估计方法的有限样本性质。模拟结果证实如果内生性问题确实存在,那么使用传统的模型和估计方法会得到有偏误的结果,而使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和估计方法得到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最后,本文进一步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美国不同行业之间通过生产网络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行业之间的交互关系在某些模型设定下显著为正,且如果忽略内生性会导致交互关系被低估。

6、高晶晶等,获奖论文《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探究——基于微观农户要素投入视角》

本文基于1995~2016年的微观农户数据,从要素投入视角考察了中国农户生产方式的变化情况,测算并比较了土地、劳动力、化肥、农药、地膜、种苗、机械等各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及产出增长贡献。研究发现,在时间序列上中国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历了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等传统农资演变为主要依赖化肥等化学农资的替代和转变过程。但目前,各类化学农资对产出的增长动力已开始减弱。即使不考虑其负外部性导致的环境成本,单纯在经济意义上,当前主要化学农资的施用成本也已超过其可带来的产出收益。因此,新的生产方式转变节点已出现。在保障产出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要素间配置的综合调整来实现。具体地,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依赖良种和机械化投入为主,将是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可能的路径和方向。为此,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并在流转分配的过程中重视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同时,一方面增强对优质良种研发投入与推广普及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机械化生产作业的推广,并积极鼓励生产性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本文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了更充分、更具体的实证依据。

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成果简介:

7、朱庆华等,获奖著作《绿色供应链治理与价值创造》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历史、概念发展及国内外实践。提出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绿色供应链治理的概念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创造的思想。系统梳理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的最新理念,包括绿色采购、价值创造、循环经济等。系统总结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到治理相关的三种实践活动及其最新发展,包括低碳技术及供应链扩散、再制造供应链管理、绿色包装与物流ꎮ。本书可供绿色供应链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研究的结果和提出的实践方法可以助力于政府推动、企业实践制造业的高质量低碳绿色发展;提出的一些理论框架为同行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8、江志斌等,获奖著作《未来制造新模式——理论、模式及实践》

本书揭示制造模式演变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先进制造业的管理实践和发展需求,从理论、模式和实践三个视角系统论述了制造新模式发展的新的系统理论观点,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首先,从宏观理论视角,系统论述了制造新模式形成的驱动因素、目前面临的挑战、技术支撑、演化过程的影响要素等问题。其次,从中观模式视角,研究并总结了四类制造新模式。最后,从微观实践视角,提出了制造新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决策模型,并选取中外多家典型企业进行详细的案例说明。

本书采取模型研究、案例研究、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多个视角对制造新模式的形成原因和实现路径进行综合分析,丰富和发展了制造新模式的理论知识体系。

9、张大力等,获奖论文《A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distribution uncertainty in deadlines》

研究主要考虑了一类概率约束的随机路径优化问题。问题以车辆在客户要求时间前成功达到需求点的概率作为配送工作的服务水平(LoS)。本研究关注实际配送场景中,客户预约的到达时间与其实际截止时间存在不确定的扰动,且受限于数据系统不完善很难获得扰动因素的真实概率分布。针对此类场景,研究设计了一类分布鲁棒框架下的随机路径优化模型,并且利用条件在险值定义将针对LoS的概率约束近似成为了凸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对偶原理,将具有凸约束的路径优化问题转化成为了线性规划问题,大大提升了算法的效率。此外,算法也利用统计参数定义了客户不确定因素的潜在分布集,确保数据有限情景下依然可获得有效的路径优化策略。为物流管理实践提供了稳健的方法论支撑。

10、顾琴轩等,获奖论文《Tough Love and Creativity: How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Tempered by Benevolence or Morality Influences Employee Creativity》

本成果依据社会信息处理理论,采用科学研究方法,提出并验证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且普遍存在的威权领导与员工创造力的倒 U 非线性关系,揭示威权领导作用的阈值效应。威权领导行为不一定孤立于其他类型的领导行为而存在。本成果进一步研究揭示领导者威严与仁爱及德行相伴能显著减少过高威权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消极作用。同时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环境中,有仁爱领导产生的关爱氛围、由德行领导产生的德行氛围能减少威权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消极影响,特别是领导者的德行行为让员工鲜明感受到组织的德行氛围,进而显著减少威权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消极影响。本成果拓展了威权领导理论研究,推进中国式管理理论发展。

11、才凤艳等,获奖论文《Do Promotions Make Consumers More Generous? The Impact of Price Promotions on Consumers’ Donation Behavior》

学者们越来越担心促销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但本研究证明价格促销对消费者的捐赠行为有积极影响。具体而言,作者提出,价格促销增加了消费者对资源的感知,进而增加了消费者的捐赠行为。来自田野实验和实验室数据的七项研究的结论,充分地支持了这一结论和其潜在的机制。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当消费者关注消费(而不是节省)的金额时,当消费者感到自己超预算时,以及当省下的钱不能立即实现时,价格促销对消费者捐赠行为的正效应减弱。最后,本研究发现,当在价格促销后立即进行捐赠时(相对于延迟之后),这种影响更强。本研究发现了价格促销所带来的一种新的行为结果,并揭示了价格促销能够导致积极的社会效应的机制,为商业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更好的诠释。

12、石先蔚等,获奖论文《Unpacking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within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创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各种资源和主体构成的一个共同演化、互相依赖且以持续产出创业企业为目标的复杂系统。本文以深圳的创业生态系统为案例提出“资源动态”视角,对现有文献中以生态系统资源配置的最佳“配方”作为竞争力来源的“资源供给”视角作出重大补充。该视角揭示了生态系统内外部资源的配置、调动和流通如何成为创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替代性来源。本文还通过阐明创业活动对区域生态资源的反馈影响,为区域创业文献提供了新的结构主义洞见。本文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从资源的流动性角度重新思考区域创新与创业政策,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本文刊发于创业与创新管理领域顶级期刊 Research Policy,是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50本商学院顶级期刊之一。在国际顶级期刊以质性研究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难度极大,发文量极小,本文是Research Policy创刊50年以来首篇基于中国深圳的案例研究。

13、沈海辉等,获奖论文《Ranking and Selection with Covariates for Personalized Decision Making》

基于仿真优化的个性化决策非常适合应用到医疗、金融、工程等领域,但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排序择优问题是仿真优化问题中的一类特殊问题,它旨在基于输入和带有随机噪声的输出,从一系列候选方案(解)中选择出最优方案。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带协变量的排序择优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每一个候选方案的性能都是一个与协变量有关的函数,且该函数是未知的,只能通过在选定的协变量上的随机仿真输出对该函数进行估计。针对这个新的带协变量的排序择优问题,本文在频率派概率框架下提出了带协变量的排序择优算法,并建立了它的理论分析,同时在一个食道癌防治的仿真案例中展示了带协变量的排序择优相较于传统排序择优的优势。

14、陈宏权等,获奖论文《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管理——以港珠澳大桥工程为例》

研究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于重大工程管理实践,针对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范式议题所展开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该成果在系统分析港珠澳大桥工程创新管理实践基础上,提出了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内涵,解析了其三维核心要素,即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和全主体创新。全方位创新是重大工程创新的基础,全过程创新是重大工程创新的手段,全主体创新是重大工程创新的载体。深刻地揭示了我国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的治理逻辑,即通过“竞争与合作”的动态平衡而实现工程创新目标,研究成果对促进重大工程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5、覃筱等,获奖论文《Systemic risk allocation using the asymptotic  marginal expected shortfall》

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国家战略,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是对系统性风险的准确度量。然而,目前文献中普遍采用的MES等工具却并不适合我国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性风险度量工具——渐近边际期望损失(AMES)。与现有工具相比,AMES具有一般性,无需对尾部相依性做参数模型假设。因此,既适用于上市银行数量众多的金融系统(如美国),也适用于上市银行数量较少的金融系统(如中国)。此外,AMES的可加性保证了宏观审慎工具在银行层面的可操作性。因此,AMES为系统性风险的度量和分配提供了一个新工具,对于事前监管和事后处置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薛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