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举办第三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
2023年1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第三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暨第七届全国高校荣誉教育峰会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成其高 致其远”。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副校长、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副校长张兆国等出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近70所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建设高校、全国高校荣誉教育峰会高校、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成员高校的300余名师生代表、中学及高科技企业代表参会。
丁奎岭首先致欢迎辞。他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关心支持交大人才培养的专家、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做好拔尖人才培养要做到“继往开来”,要有通过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大师的信心,充分吸收中国高等教育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与基础,做好“继往”的工作,对教育改革的探索要多一些耐心、多一点定力。同时,也要打开学校甚至是国别的边界,与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交流学习,结合国内实际和学校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做好“开来”的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新路径。希望与会嘉宾携手同心、接续奋斗,为面向未来的拔尖人才培养,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
徐学敏主持主论坛第一部分
张兆国主持主论坛第二部分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荣休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Mark Wrighton以《大学生全球领导力培养(Preparing Undergraduates for Global Leadership)》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领导力在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充满激情、知识渊博、富于创造力、乐于奉献、求真务实、诚信正直。他指出研究型大学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支持多元的课外活动、鼓励创新科研项目、搭建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引荐各领域顶尖人才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全球领导力。他强调当今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气候、经济、人口老龄化、健康、粮食等问题,绝不可能靠某一个国家独立解决,他呼吁政府、高校、企业积极参与到大学伙伴联盟中,共同为提升人的素养、创造新的知识、增进相互理解做出贡献。
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深耕十多年的图灵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做题为《Behind the Scenes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大学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培养新一代人才,也要协助政府和企业进行应用型研究。他强调,大学的真正使命应该是要帮助学生拥有美好人生,大学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抉择、预测结果、思辨判断的能力。他提到他与很多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交谈后发现,这些顶尖科学家的成功并没有所谓的“模板”,他们更多的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长期坚持。他表示,为了切实提升中国本科教育的质量,转变评价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评估教师时不应当考量他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经费,而应当看他是否在乎学生的成功,是否认真教课,以及其领域的专家如何评估他的职业声誉。报告中,他还介绍了全国101计划的相关情况,尤其是课程讲义将促进我国高校持续接触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原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以《隐性知识——被失去的教育环节》为题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人的成长是有其规律性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为了给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我们应该反思,甚至重新定义到底什么是“教育”。他强调,与之前工业时代的知识垄断阶段不同,在知识开放的智能时代,教育不能再仅限于显性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应关注隐性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应该是内化于心的、隐性的、个人化的概念和概念化的能力。他形象地阐释了应当把学生放到类似大海的环境,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以航标进行指引;而不是把他们放在单一的轨道上,只能通往既定的发展路径。他指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创造性思维和行动能力”、“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成熟的活动都是教育”,引发与会师生们的思考。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以《发扬中外合作高校在拔尖人才培养的特殊优势》为题,通过引用《大学》《论语》《孟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梁漱溟、卢梭、歌德等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观点进行了分享。他指出,为了在处理好教育之“培育”功能与“选拔”功能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培养拔尖人才,有必要把求知的“好奇”传统与“忧患”传统结合起来,把教学的“理智”训练与“理性”训练结合起来,把学校的“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结合起来。他分享了在实现这些结合的过程中,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代表的中外合作高校所具有的一些独特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原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以《病原体研究三十年》为题,介绍了其团队长期从事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和创新药物研究的历程,梳理了流感病毒、SARS和新冠等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手足口病毒、疱疹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病原体的机制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对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科研人才培养的看法,他指出,培养科研人才要凝聚明确的目标、坚持长久的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培养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开放国内外同行合作、为年轻人的创新试错提供包容的环境,并勉励与会师生“锲而不舍,必有所得”。
四场题为“拔尖人才培养的融通教育”“科教融合、本博贯通”“学生视角的书院全人教育”“基于线上书院的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分论坛同期举办,由武汉大学弘毅学堂院长余振、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吴晓玲、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仝月荣分别主持,来自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腾讯、阿里云、哔哩哔哩等的23位教育管理者、学生、教育行业参与者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分享。
自2019年以来,上海交大致远学院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下,每两年举办一次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邀请海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大学校长、院士分享国内外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并先后出版了《创新致远 聚启未来》《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培养》两本“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报告选编。为海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参与者、管理者搭建学习前沿理念、分享实践经验的平台,为加强沟通互鉴、增进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做出积极贡献。